查看原文
其他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c2000
2024-08-31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c2000_cn”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

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1、南风古灶陶窑

南风古灶窑址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忠信社区。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明清至今多次维修,原属石湾制陶行业之水巷大盘行的专业陶窑。陶窑依山势而建,向北伸展,因窑口向南,故名南风灶(本地人称窑为灶)。为避水患,该窑建于山坡偏高处,窑尾筑石坎;清代时石湾的龙窑,窑面每年维修一次,建国后曾将窑口向上移位。现窑体总长34.4米,窑内平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中部稍宽,窑膛宽2-2.4米,通高1.8-2米,多为青砖砌筑,窑面有火眼29排,窑西侧设灶门四,为产品出入窑用。南风古灶陶窑是中国现存唯数不多的,从明代至今仍在使用、且沿用传统烧制工艺的柴烧龙窑,对研究石湾明清时期制陶业和龙窑的历史沿革、陶瓷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2001年6月南风古灶、高灶陶窑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高灶陶窑

高灶窑址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忠信社区。因地处高庙之后,故称“高灶”。是明代石湾窑炉改革后基本定型的龙窑。与南风古灶为同时期龙窑。历经多次修缮。窑体以砂砖结砌,窑口向南,窑体总长32.16米,火眼26排。在窑体东侧有窑门3个,西侧4个,窑尾1个。原属石湾制陶行业之“水巷大盘行”的专业陶窑,以烧制大盆类产品为主。高灶窑址是建窑至今仍在使用、且沿用传统烧制工艺的柴烧龙窑,对研究明清时期石湾制陶业和龙窑的历史沿革、陶瓷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现有关部门将其开辟为旅游景区。2001年6月南风古灶、高灶陶窑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河宕贝丘遗址

河宕贝丘遗址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河宕村。为土墩类型新石器晚期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75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其文化层厚1至2.2米,包括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二、三层为文化层。堆积中含大量贝壳。遗迹有红烧土硬面、灶坑、灰坑、柱子洞、墓葬等,清理墓葬77座。墓葬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大部分无明显坑壁,人骨架作仰身直肢,生前有人工拔牙习俗,成年男性头向西,成年女性头向东,多数墓没有随葬品。出土陶器有釜、罐、壶、豆、盘、盂、纺轮,器形多见圈足器、圜底器,晚段出现圜凹底器。纹样以几何印纹陶为多,其中以曲折纹为主,其它有方格纹、叶脉纹、云雷纹、S形纹、凸点或凸格纹,已出现云雷与曲折或方格组合纹样,部分纹饰显然仿自青铜器。也有少量赭红色彩绘的条形或带状彩。陶器上还见一批刻划符号。石器以有肩锛、有肩有段锛为多,其它有镞、凿、矛、砺石等,石料中有43%是西樵山的霏细岩。还有骨器、牙器、蚌器、蚝器等。大量的贝壳堆积、动物遗骨和古墓葬,为研究广东原始社会物质文明提供丰富而重要的资料。1989年6月粤府[1989]92号文公布河宕贝丘遗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4、大雾岗遗址

大雾岗遗址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沙岗村雾岗路大雾岗,又称“大帽岗”,是唐宋时期石湾窑遗址,保护面积约45918.95平方米。遗址中可见文化堆积分布,厚达2.5米。采集器物以陶罐为主,还有淡青色和酱色釉的碗、碟和三足炉等,胎质以灰色和灰白色为主。遗址中采集到的标本,对研究“石湾窑”的始创年代有重要意义。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公布,重新核定大雾岗遗址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5、同庆灶

同庆灶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劳动社区。始建年代不详。1957—1958年在“黑白釉古玩龙窑”基础上,由石湾著名龙窑建造匠师蒙湛设计改建而成,时称“新灶”,2001年易名“同庆灶”。2002年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命名为“现存唯一石湾公仔古灶”。窑长17米,窑头宽1.37米,窑肚最宽处1.82米,窑尾宽1.58米,窑头高0.94米,宽2.1米,窑肚最高1.67米,窑尾高1.5米,窑底首段倾斜16°15ˊ,窑尾段倾斜8°37ˊ平均倾斜14°46ˊ,由窑头、窑底、左窑墙、右窑墙、窑拱背五部分组成。窑头采用“双白鸽笼”结构形式,适合控制窑内升温和气氛。窑拱背纵向每隔60—90厘米开一排火眼,每排5个。同庆灶具有长度较短,窑体较窄,各段曲线吻合紧凑的独特结构,是石湾陶瓷史上第一条唯一可用全窑装烧美术陶瓷制品的龙窑,对石湾制陶业历史、窑炉发展史、窑炉煅烧的改革及科学利用等方面研究有重要意义。

  

6、石头霍氏家庙

石头霍氏家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石头西便村。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经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光绪及2003年重修。座西南向东北。硬山顶、人字山墙,三开间三进深四合院式平面布局。面阔15.3米,进深41.1米,面积628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抬梁与穿斗式梁架结构。头门前廊梁架满饰人物花草高浮雕,工精细腻,花岗石檐柱刻对联。次间花岗石虾公梁、狮子驼墩、雀替、包台。二进、三进均有石台基,整座建筑渐次升高。头进天井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正、背面额题:“忠孝节烈之家”、“硕辅名儒”。家庙内壁镶嵌《霍氏家庙碑》一通,记载家族与宗祠产业情况。建筑装饰和碑记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08年1月粤府办〔2008〕68号文公布霍氏古祠建筑群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7、椿林霍公祠

椿林霍公祠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石头西便村。清光绪八年(1882)建,2003年重修。座西南向东北。硬山顶、人字山墙。三开间三进深四合院式平面布局。面阔13.4米,进深41.1米,占地面积549.6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抬梁与穿斗式梁架结构。头门前廊梁架满饰人物花草高浮雕,工精细腻,花岗石檐柱刻对联。次间花岗岩石虾公梁、狮子驼墩、雀替、包台。二进、三进均有石台基,整座建筑渐次升高。头进天井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正、背面额题:“祖孙父子兄弟伯侄乡贤”、“文章经济”。椿林公为霍氏二世祖,椿林霍公祠与其它三座霍氏祠堂并列,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2008年1月粤府办〔2008〕68号文公布霍氏古祠建筑群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8、霍勉斋公家庙

霍勉斋公家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石头西便村。清雍正十年(1732)建,光绪八年、2003年重修。座西南向东北。硬山顶、人字山墙,三开间三进深四合院式平面布局,面阔12.78米,进深40.43米,面积517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抬梁与穿斗式梁架结构。头门前廊木雕梁架,花岗石檐柱刻对联。次间花岗岩石虾公梁、狮子驼墩、雀替。各进间以天井分隔,整座建筑渐次升高,保存完好,与其它三座霍氏祠堂并列,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霍勉斋,名与瑕,号勉斋,进士出身,历任慈溪知县及广西佥事。2008年1月粤府办〔2008〕68号文公布霍氏古祠建筑群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9、霍文敏公家庙

霍文敏公家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石头西便村。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于清嘉庆年间、2003年重修。座西南向东北。硬山顶人字山墙,博古脊,青砖墙体,花岗岩墙基石。三开间三进深四合院式平面布局。面阔12.3米,进深41.1米,面积505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抬梁与穿斗式梁架结构。头门前廊木雕梁架饰人物花草园雕或高浮雕,花岗石檐柱刻对联。次间花岗岩石虾公梁、狮子驼墩、雀替。头进天井有砖石结构牌坊,正背额题:“容台俨若”、“宗伯流芳”,建筑造工考究。各进间以天井分隔,整座建筑渐次升高,保存完好,与其它三座霍氏祠堂并列,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2008年1月粤府办〔2008〕68号文公布霍氏古祠建筑群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0、林家厅

林家厅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忠信社区。始建于明代,原为林氏家庙,清嘉庆年间(1796—1820)林氏绍光、龙光、缙光兄弟将其装修改作居室,称为“林家厅”。房屋座东向西,三间三进,第三进为二层建筑;面阔8.8米,进深21.9米,占地面积193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山墙,建筑主体梁架为坤甸木材,保存完整,有明代特征。第一进花岗岩墙基石,屋脊皆为灰塑博古脊。墙体、地面保留原有古朴风貌,木雕装饰雕镂精细。林家厅是祠堂、民居合一的建筑,其建筑架构及装饰工艺,为研究广东传统建筑装饰提供了重要资料。2002年7月,与周围古民居群一起,粤府办〔2002〕56号文公布林家厅及古民居群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1、忠信巷16号民居

忠信巷16号民居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忠信社区。清代建筑,座东向西略偏南,面阔9.8米,进深13.4米,面积131.6平方米。硬山顶,龙船脊,青砖墙,花岗岩与红砂岩墙基石,传统红泥阶砖地面,为本地典型的三间两廊民居建筑。室内布局为前厅、正厅,中以天井分隔,正厅两侧厢房,天井两侧为廊,南北廊设门出入巷道。正厅坤甸木门、趟栊,石门廓、石墙基,靠里置木雕神楼。忠信巷16号民居具有岭南民俗文化建筑特色,是古代建筑文明的遗产。2002年7月,与周围古民居群及林家厅一起,粤府办〔2002〕56号文公布林家厅及古民居群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2、石梁梁氏家庙

石梁梁氏家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石梁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初为二进建筑,后扩建至三进;清光绪年间、2005年进行了重修。建筑座南向北略偏东,采用轴线对称、三堂两天井院落式平面布局,三开间面阔11.7米,进深40.1米,占地面积471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博古脊,墀头砖雕,素胎瓦当、滴水剪边,木刻花鸟封檐板,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头门前廊三步梁,花岗石檐柱刻十六言联,次间虾公梁、狮子驼墩、雀替、包台;仪门置挡中,中堂“循良堂”,坤甸木金柱石柱础,瓜柱抬梁式架构,里金柱之间置屏风;后堂圆形花岗石金柱,7架梁,瓜柱抬梁式架构。各进正脊、东西廊看脊灰塑吉祥图案装饰,头门、中堂、后堂均悬挂多块显示梁氏先祖显贵的木匾额,祠前地堂竖桅杆夹。石梁梁氏家庙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艺术风格,是研究广府地区祠堂与建筑装饰技法的例证。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公布石梁梁氏家庙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3、黎涌陈氏大宗祠

黎涌陈氏大宗祠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黎冲村。资料记载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清代重修。座东北向西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31.6米,总进深43.7米,占地面积1385平方米。中路三间面阔14.6米,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博古脊,头门前廊木刻雕花三步梁,青砖墙,花岗石檐柱、柱础、墙基石、攀间枋、狮子驼墩、雀替、包台;中堂“世丕堂”,7架梁,坤甸金柱承托瓜柱抬梁架构,置木雕神龛供奉本堂列祖考妣神位,堂前为同治壬戌年大修增建的拜亭,拜亭与庭院相连;后堂也7架梁、坤甸金柱、瓜柱抬梁架构。祠内有青砖雕刻、壁画灰塑等装饰,是禅城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祠堂建筑,为研究佛山氏族迁徙史、祠堂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重新核定黎涌陈氏大宗祠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4、莲峰书院

莲峰书院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莲峰社区镇中路。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石湾七堡乡绅捐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嘉庆二十年(1815)增建魁星楼,为 “倡兴文运七堡会课之所”,故又称“七堡莲峰书院”,后为七堡乡绅议事所,光绪十年(1884)设七堡团练局,为当时石湾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枢。同治、民初又经两次维修。座东北向西南,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由山门、香亭、正殿及魁星楼组成,各组建筑之间以庭院相隔,占地面积645平方米。现仅存头门,面阔三间11.9米,进深6.7米。硬山顶,人字山墙,青砖墙花岗岩墙基石。头门前廊三步梁木雕梁架,镂空卷草纹木雕雀替,花岗石方檐柱、虾公梁、狮子驼墩、雀替,后廊梁架以瓜柱相承。历史上莲峰书院曾为陈开、李文茂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歃血会盟和祭旗处,在历史研究与当地传统建筑研究方面有重要价值。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重新核定莲峰书院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5、丰宁寺

丰宁寺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莲峰社区镇中路。始建于明,清康熙、嘉庆、同治及民国初年多次重修。座东北向西南,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轴线排列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香亭和后殿,建筑整体依地势渐次升高。各殿面宽三开间。总面宽14.1 米,总进深50.6米,占地面积718平方米。硬山顶五岳山墙,青砖墙、红砂岩墙基石,头门前廊博古纹雕刻双步梁,花岗石方檐柱、柱身刻对联,有咸丰庚申年款,虾公梁上狮子驼墩,下雀替、包台,虾公梁满雕纹饰,有“佛山刘瑶光敬送”款。前殿庭院有1米多高石砌须弥座钟鼓楼,寺内主体建筑架构为坤甸木瓜柱抬梁式,各殿之间以庭院相隔,正殿后墙和北墙分别嵌碑记一通。丰宁寺对研究当地传统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重新核定丰宁寺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6、沙岗张氏大宗祠

沙岗张氏大宗祠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沙岗村。清代建筑。座北向南略偏西,广三路,中路三间三进,总面阔26.4米,总进深42.9米,占地面积1135平方米。采用轴线对称、三堂两天井、东西廊合围的平面布局。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博古脊、墀头砖雕;头门前廊宽阔,四步梁雕刻梁架,花岗岩石檐柱、虾公梁、狮子驼峰、雀替、包台;内墙红砂岩石与门楣等高,仪门置挡中。东壁砖雕门官土地神龛大而精,祠内外墙楣壁画装饰;二进三进均9架梁,坤甸木金柱石柱础承托瓜柱抬梁式架构。头门、二进、均花岗石檐柱,二进前东西廊和三进前檐柱为水成岩八角形石柱。东西路建筑头进为“书草东堂”、“正蒙西塾”。沙岗张氏大宗祠是佛山市禅城区现存规模较大的祠堂,为研究岭南祠堂建筑与宗族文化提供了依据。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重新核定沙岗张氏大宗祠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7、深村聂氏宗祠

深村聂氏宗祠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深村东升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清代重修。座北向南略偏西,广三路,中路三间三进,右路中部建“读书堂”,左路后部为厨房,中部堆放杂物。总面阔21.8米,进深26.9米,占地面积586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红砂岩墙基石,墀头砖雕,祠内外墙楣壁画装饰。头门前廊雕花柁墩、斗拱双步梁,前红砂岩八棱檐柱,后水成岩八棱檐柱,中堂“永绥堂”,坤甸木金柱石柱础,7架梁,瓜柱抬梁式架构;后堂花岗岩石方形金柱、7架梁,瓜柱抬梁式架构;前卷棚顶廊花岗石檐柱。部分建筑构件保留明代风格,是研究明、清祠堂建筑发展演变的实物例证。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公布聂氏宗祠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8、平兰陈公祠

平兰陈公祠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湾华西华村。清宣统三年(1911)建。座北向南略偏西,广三路深二进,西路厢房已毁。中路建筑三间二进,面宽10米,进深17.5米,面积254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山墙 ,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蓝釉瓦当、滴水剪边。头门前廊三步梁雕博古花果纹,花岗岩檐柱、墙基石,青砖墙,墙楣彩绘壁画装饰,嵌宣统三年款“平兰陈公祠”石额,次间虾公梁、狮子驼峰、雀替;头门与后堂以天井分隔,天井两侧卷棚顶廊;后堂7架梁,坤甸木金柱、石柱础,承托瓜柱抬梁架构。平兰陈公祠为研究岭南传统建筑与祠堂祭祀文化提供了依据。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公布平兰陈公祠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19、高庙

高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忠信社区忠信巷。始建年代不详,清代曾多次重修。建筑座东向西,硬山顶人字山墙,青砖墙体,花岗岩墙基石。主体建筑面阔7.6米,进深6.1米,总占地面积88.5平方米。原名“福善祠”,因所处地势低,以大石垒高而建,故俗称“高庙”。民国年间因邻街失火殃及而仅余偏厅。偏厅梁架坤甸材质,9架梁,砖砌方柱承托金架,东面主位供奉北帝神像,东、南、北面墙壁原镶嵌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等朝重修“福善祠”碑十二通,现存八通。碑刻文字记录当地制陶行业及相关历史情况,是石湾历史发展的物证,有重要史料研究价值。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重新核定高庙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20、状元井

状元井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黎冲村。为南汉沿用至今的古井。井口圆形,直径0.53米,有高出地面0.25米的麻石井圈;井壁下部方形,故又名“方井”;井壁以青砖叠砌,井底有石,耸起如鳌头,因此又名“鳌头井”。南汉状元简文会、明代状元伦文叙先后居于此地,两家同饮该井水,故当地流传“一井二状元”盛事,并将此井称为“状元井”。该井对研究当地人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重新核定状元井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21、廖家围1号民居

廖家围1号民居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和平社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筑座东向西,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面阔11.5米,进深12.1米,占地面积138.9平方米。1号民居位所在的廖家围,是本地廖氏家族所建的大型庄宅,屋宇高大宽敞,大小院统一,格式一致,均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青砖石脚。主体梁架坤甸木,门头有砖雕装饰。北墙有门口通向小巷。廖家围对研究石湾当地的居住习俗、家族发展等有较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公布廖家围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22、绿瓦亭

绿瓦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黎冲村民委员会黎冲上村绿瓦亭公园内。中华民国九年(1920),爱国华侨实业家简照南为纪念母亲潘氏,在本村置地兴建了“义行可风”牌坊。牌坊座西向东,四柱三间形式,石米批荡表体,坊额正面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颁的“义行可风”四字。并以牌坊为中心,南、北、西三面各建一座凉亭。凉亭皆为歇山顶,杉木梁架,上盖铺绿色琉璃瓦,故名“绿瓦亭”。瓦面装饰较精美,保存完好。该建筑是研究佛山的民风民俗及传统美德的实物资料。2006年10月佛府【2006】24号文重新核定绿瓦亭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

(图片来源:网络)


[c2000_cn]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

来源:石湾街道  编辑:一通百通  审校:主持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2000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