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外婆

啾啾老汉儿 奴隶社会 2023-02-25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491 篇文章

文中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啾啾老汉儿,在上海打拼 10 年的金融从业人员,基金经理,成都人。本文来自:啾啾老汉儿。


去年 5 月 4 日,我在回成都的飞机上,就准备想写点什么了。那天凌晨 2 点,接到表弟的电话说外婆突发心肌梗塞进了 ICU。爸妈那会儿还在四川米易县,一个靠近云南的县城。他们凌晨 2 点开始往成都赶,爸爸晚上还喝了点酒。早上 8 点开到了石棉县。


外婆幸运地闯过了鬼门关。她醒来的第一件事情,给她每天的麻将搭子,另一位老婆婆打了个电话,说,我今天来不了了,就又睡着了。


后来外婆又进了两次 ICU。


但今年 7 月 17 日,外婆终于没能闯过去,在她和外公结婚的第 64 个纪念日的前一天,离开了我们,享年 85 岁。



7 月 17 日是一个周六,外婆走得很突然。前一天晚上我还到医院探望,第二天下午从成都飞上海,飞机刚落地,就得知噩耗。如果早一两个小时知道消息,或者护士早一个小时通知家属,我就会取消航班。舅公正好也提前一天回到了涪陵。因此我们得见外婆最后一面,却没能在最后的时刻陪伴在她身边。


因为疫情限制聚集,要求很低调地守灵 3 天就火化。于是周天我又赶回了成都作最后的遗体告别。回到成都已是深夜,亲戚朋友早已离开。外婆的灵堂设在 1 楼三姨家,她的家在 4 楼,因为第二天很早就要火化,我妈和三姨在 1 楼守灵,我一个人上楼到外婆家睡了下来。


哪里睡得着,于是翻开外婆抽屉的相册。这也许是外婆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回忆了。照片纷飞,思绪也飞到了远方。


外婆的那些时光,很大程度也就是我们的时光了,也是家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模样。



外婆的一生


外婆在我眼里是一位英雄。


外婆的前半生,和命运抗争,吃过很多苦。她出身在解放前的大山农村,重庆涪陵堡子镇陶家湾,在她那个年代她属于进步青年,不顾传统包办婚姻的旧习,和我外公“私奔”,一个人背着背篓,把我妈背出涪陵的大山,读师范,独自来到成都。

外公当司机,她当幼儿园园长,后来外公因为意外早逝,她独自把三个女儿抚养长大,都从事了那个年代的铁饭碗电力行业,又把三个孙儿拉扯长大。我跟外婆回过好几次她大山里的故乡,可以说外婆改变了三代人的命运。

 

外婆的后半生,与世无争,享受了天伦之乐。我们三兄弟是外婆带大的。从记事以来,每个周末,我都会从成都的东门穿城到西门的外婆家。因为外婆家在学校,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单纯和安全。我们会围着幼儿园疯跑,“逮猫儿”,会在坝子里踢球,哭闹,会相互拉着衣角到黑灯瞎火的教学楼“探险”,被一个响声吓得屁滚尿流。


玩累了,回到外婆家,桌上早已备好了饭菜和汽水,小小的屋子满是欢声笑语和外婆忙碌的身影。很小的时候,我们三兄弟睡在外婆床边,现在想想,那时的外婆应该是相当幸福的,儿孙绕膝须尽欢。


外婆的性格开朗豁达,乐于付出,没有长者的固执和尊卑观念。我想,正是因为外婆的性格和经历,营造了她其乐融融的晚年,创造了父母辈安逸生活的中年,我们三兄弟快乐成长的童年。


65 岁以后的外婆,喜欢跟家人一起旅游。外婆去过很多国家,一大家子人一起出游过很多地方,岁数再大一些的时候,和她长寿师专 55 级的同学玩得更多。很多家庭不愿意带老人出游,因为很麻烦,但外婆是个例外。


揣着外婆旅游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外婆不事儿,也始终为他人着想。长期的独居,外婆能很好地照顾自己。我想,这种照顾不止是日常生活的照顾,而是心灵的照顾。老年人希望被照顾往往是因为心理需要被照顾。但外婆这点做得很好,外婆是向内寻找快乐的人。



大多数时候,外婆都是一个人过的。除开旅游,外婆的生活简单而平淡,上午收拾屋子,下午有固定的麻将搭子,晚上看一部手撕鬼子剧就睡觉。三姨没退休的时候,每天中午会回外婆家吃饭,周末家里会有其他家人的陪伴,就这么又过了 20 年。


这 20 年是我辈长大的 20 年,父母辈变老的 20 年,也是外婆老去的 20 年。这些年我从没看到外婆向周围的人,向生活索求过什么,一直是享受生活的状态。


这 20 年,无论我身在何方,外婆似乎一直在不远的地方,她似乎有一种力量,不在于言语,不在于距离,外婆的笑,外婆的家,是我们每个家庭成员精神支柱,或者信仰图腾的存在。毫无疑问,外婆为后代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从小到大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形成了非常强的家庭甚至家族观念。


所以最近的二十年春节,就是围绕着外婆的团聚。可能会租一个大一点的别墅,或者飞到更暖的南方,但更多的时候,10 多个家人挤在很小的外婆家,外婆给我们一大家子人煮火锅,看春晚。家虽小,但很温馨。幸运的是,在外婆还清醒的最后一两年,家里四世同堂了,三兄弟里最小的一个给外婆抱了重孙。


再后来,特别是疫情减少了外出,外婆心脑血管的疾病越来越严重,还有肝的问题、静脉曲张、双目失明,后来又查出了肿瘤,外婆依然乐观地坚持着生活,今年的春节还跟我们一起去攀枝花晒太阳。


直到她真的走不动了,离开我们了。



家的含义


阅读外婆的相册,外婆的一生,我用了整个后半夜。外婆的每一张照片都笑得好开心,因为她有对一大家人的牵挂,有一大家人的陪伴。现在外婆离开了,没有外婆的每个节日,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家族,是否还能聚在一起,我相信能,大家庭又有新的成员,生生不息。


但随着中国上一代老人的离去,中国的大家庭是否都能聚集得起来,50 年代出身的这一代老人往往都只有一个子女,如何还能形成家族的连接,或许将会成为社会问题。家族可能比家庭,对这个国家的意义更大。


现在的社会节奏很快,每个人都生存在匆忙之间。但总有晚上静下独处,思考时间都去哪儿的时候。这时我们往往会想起自己的爱人,家人,很多过往的记忆会逐渐变得模糊,我们慢慢离我们爱的人也越来越远,有很多无力和恐惧。


有多少人希望父母的时间能永远停留,能永远陪伴父母。外婆去世以后,我已没长辈,长辈即父母了。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父母、长辈不要带着对子女的遗憾走完一生。外婆也许是带着一些遗憾离开人间的,而这些遗憾也变成了我一生的遗憾。


但幸运的是,时光催人告别之时,我能和外婆做一次好好的告别。我整理好了外婆的相册,在第二天一早走完了火化流程,做了最后一次遗体告别,用照片,文字记录下了我心中的外婆。尽管笔拙,但或许几十年以后,这会是家族生生不息者的一份宝贵记忆。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质疑结婚的意义,组建家庭的意义。他们认为如果只是为了财产(因为只有在家庭关系中才会讨论财产)和后代,完全没必要结婚和组建家庭。因为思想独立的人往往也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后代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完成。反而家庭成为束缚和责任负担,影响自我实现。


在看过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看过外婆相册中关于一个家族的记忆,去共情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想我更能理解家庭的意义了。整篇文章,在我看来唯一想表达的,家是人生最大的羁绊,是寄托和传承情感羁绊的地方。


相册的最后,外婆甚至把特殊的“家庭成员”,三家人的猫猫狗狗的照片也放进了相册。外婆是多么情感细腻的人啊。



外婆最后走得很安详。我知道她人生的最后阶段,病魔缠身,非常痛苦,但她始终没表现出来,正如她这一生都乐观坚强地走过来了。


又或许外婆能感受到后辈们的痛苦,一如她一生为他人着想,所以她始终没表现出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悄悄地就离开了。后辈们也尽可能没表现得过于悲伤,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外婆希望后辈们像她一样,乐观、奉献、坚强,维护好这个家。


疫情的反思


外婆是我疫情期间送走的第二位长辈了,爷爷去年也离开了,亲戚家也有其他长辈在疫情这两年去世。


如果客观独立地去看全世界的防疫制度,为什么发达国家管控力度不如我们,真的是政治体制的差距吗?难道我们的防疫经验、科学技术、人民的凝聚力执行力高于全世界所有国家吗?为什么国外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在争论中,百姓在争论中做出了 live with it(接受它)的决策。


彭博社前段时间发布了一个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把美国排到第一,中国排到第八,国内认为是抗疫排名,引发了国内媒体甚至官媒的嘲讽。我美国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排名指的其实是抗疫后的正常化能力。其中有个指标就叫 Lockdown Severity(封锁严重性),中国在这个指标上得分很低。


人们都说川普是疯子,但川普在抗疫的时候说过一句话,限制出行可以减少感染,但会大幅增加精神病患者人数。国内限制外出的政策是正确的,大幅减少了感染人数和因疫情直接死亡的人数。


但宁可错杀、矫枉过正的限制政策,使得探望生病的亲人、聚集性的休闲娱乐活动等都变得异常困难,中国的老年人限制了活动,或者老年人主观上限制了自己的活动,会否相关病症的死亡率有所提升,没看过相关统计和披露。


无论如何,疫情把亲人留下了,但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好好地生活下去。



为什么在外地工作?


交通虽已很方便,但往返上海和成都,还是重新让我审视为什么要在外地工作,审视这个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困扰。


不止是我有这个困扰,很多人在外地工作拼搏,挣了很多钱,最后和一只猫一只狗一起过。


有一晚,我在成都和大学的兄弟宵夜,一个爱玩又会玩的兄弟,但大学毕业就结婚了,当时大家都认为他很贪玩,估计会很快分手,结果他不仅没分手,还过得很幸福,今年也刚从重庆调回成都,为能更好地陪伴家人。


那晚,他一个人把娃哄睡着了才出来陪我吃宵夜聊天,没聊多久就回去了,他老婆在外地出差,阿姨也不在,他要自己照顾娃,第二天一早还要带娃去兴趣班。他跟我聊很多不甘心和无奈,想干点事儿追求人生价值,或者想玩儿,又被家庭束缚。我看得出来,他是很幸福的。


一个人经历越多,就越是恋家,家是最终的归宿,所以为什么在外地工作,我想有两层含义,第一,何为外地?家在哪里,哪里就是本地。


家人是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一家人能健康、平淡、简单、开心地生活在一起,就有最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胜过其他一切;第二,为何工作?在我看来,工作的目的不是为自由也不是自我实现,是为了家庭成员的幸福,人是社会人,家庭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家人的关心变成了担心,再多的自由最后也变成遗憾。


外婆走了,家永远都在,外婆也永远在。


永远爱你的孙儿。



-  END  -

推荐阅读

余进:爱其实很不容易


宠妻狂魔的17年相守,我学会了完整地爱一个人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