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前的地狱,高考后的天堂

风灵之声 风灵 2018-11-11


文 风灵

 

最近网上吐槽中小学作业的有点多,甚至有家长开玩笑,受不了辅导作业的折磨,要求未来的亲家赶紧把孩子领走。说起来,从孩子上幼儿园到高中,十几年如一日,父母要陪孩子应付各种稀奇古怪的作业,每天至少好几个钟头,真是个让人崩溃的苦差事。

 

有文章分析这是一种剧场效应。所谓剧场效应,就是在一个剧场里,本来大家都坐着看戏挺好的,但有人为了得到某种“优势”,站了起来,如果这一行为不能及时得到制止,周围的人,尤其是他身后的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或大多数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站着看戏。这时候,每个人都更累了,但观看演出的效果几乎和原来相同。

 

不管是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还是愈演愈烈的补课,疯狂的作业,以及优秀教师、超级中学,都受到了这种剧场效应的影响。

 

但是,这只限于高考前,高考后进了大学,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几乎可以说是完全相反。

 

前几年,本科是不是要取消毕业论文的讨论很是热闹了一阵。这个讨论从理论上看是荒谬的,一个经过四年甚至五年全日制大学教育的大学生,如果一篇稍微像样点的毕业论文都写不出来,要说他/她是合格的毕业生,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但实际上,很多老师和学校都赞同干脆取消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和答辩早已沦为空洞的形式,还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去走过场。

 

这种都快滑出常识之外的“讨论”,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滑坡到了什么地步!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从教师说起。在大学中,任课老师对学生的成绩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平时成绩是任课老师给定,期末的考卷也基本上是由任课老师出题和阅卷(统一阅卷什么的,也就是几个相关老师的事)。如果有老师对学生放水,放松平时过程管理,放松考试要求,提前给学生划重点甚至透露题目,学生普遍会得到较高的分数。这样的老师受学生欢迎,学生评教时会得到高分,选课时会有“好老师”的“口碑”。更重要的是,他这样做,在教学工作中,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减少了而不是增加,而这并不会影响到他的职称或待遇。既省事还收效好,学生也高兴,可谓是双赢。效果这么好,其他的老师也会仿效。而那些对学生要求严格,不肯放水的老师就成了学生眼中的“杀手”“变态”,不通情理的“怪物”,被疏远排斥。

 

管理层有没有动力来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呢?很遗憾,没有。在院系层面上,如果某个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被挂科的学生多,或者绩点上不去,一则是在全校评比,比如国家奖学金等评定中,会拖院系后腿,二则会产生学生与系上的矛盾。这时候,管理层会明示默示地给“杀手”老师做工作,让他网开一面。因此,为了与其他院系“竞争”,全校各个院系都会争先恐后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再来看看学校。高考进了大学,除非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否则总是能毕业的。如果一个学校的毕业率低,说明这个学校教学质量差。毕业率低,在新生生源争夺中,无法面对家长和考生;在教学评估中,无法向上级部门交代。招不到足够的生源,或者不能得到上面的认可,那可是生死攸关的事。而文凭是学校自己发的,换你当校长,你会怎么做?既然学生不管好坏,总是能毕业的,那论文、考试和作业什么的,严格要求还有意义吗?

 

最后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固然希望找到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但负责招聘的大部分人没有火眼金睛。文凭越来越水他们知道,大学的成绩没有多少价值他们知道,但如果来应聘的考试分数大都很好,那些分数低的就更不可能被接受。这样的信息被反馈回大学后,那些不愿意跟风放水的学校或老师,为了学校的就业率,为了学生的一生“前途”,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那么学生呢?经过十几年的高考备战马拉松后,进大学后普遍厌学。然后发现考试容易过,分数也不差。这样的话,除了少数有上进心和养成了学习习惯的学生外,还有多少真正用功的呢?另外,他们还会发现提高成绩有些窍门,比如选课时选择那些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如果是必修课,就想办法和老师搞好关系,或者以出国、考研等理由要求老师通融,必要时走上层路线,等等。

 

看起来,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代价小,收益高,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是有一个问题,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越来越低,工作越来越不好找。没关系,大不了考研,于是上面的过程大体上又重来一次。不但硕士不吃香,就连博士也超常膨胀,满街走,不如狗。要不出国留学拿洋文凭。但海外也不是什么净土,一大堆专门卖文凭的野鸡学校应运而生,甚至一些原本是良家妇女的正规学校也下海做起了这门生意。海龟变成了海带。

 

这口锅要甩给谁背呢?

 

首先想到该背锅的似乎是大学扩招。每年增加15%的招生,5年翻一倍,如此大跃进免不了泥沙俱下。但是,扩的是招生,没说招进来就一定要考试给高分,毕业给文凭啊!扩招了,大学生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理论上并没有降低呢!

 

那就是监管不力?关于监管,我都无力吐槽了。相对好监管的食品安全,疫苗安全,监管得如何,有目共睹。更为专业、复杂的大学教育,你能指望官僚的监管?不说别的,大学本科评估哪一次不是人仰马翻,然后呢?然后没了,大家干嘛的还是干嘛。

 

问题的部分原因出在文凭本身的特性上。我们之所以需要文凭,是因为在就业市场上,雇主对求职者的能力存在信息不对称,文凭和成绩是向雇主传达求职者能力高下的一种信号。由此,雇主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做出判断所需的信息。然而,这存在一种递归,即签发文凭的机构相对雇主而言,仍然是信息不对称的,这些机构即大学,也有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寻租获利的激励。如果再评估大学什么的,只不过是多加一层递归的信息不对称而已。

 

高考前地狱式备战,是为了让能力不足的学生混入大学,而高考后的天堂式放水,则是用滥发的文凭、虚高的成绩淹没了那些实际能力较高的毕业生。

 

如果要用一种简明的形式来克服获取复杂信息的困难,那么多多少少都存在类似的寻租问题。然而,信息的自由流通,对欺诈行为(如抄袭,剽窃,作弊等)道德上和法律上的惩处,允许自由批评的环境,教育行业的自律自治和私有化,竞争和创新等,即使不能彻底消除,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危害。而这恰恰是现在我们所缺乏的。


相关文章:

为什么高考成了“一考定终身”?

中国大学之殇之教育篇

反思中国教育问题




————我是广告的分割线————


风灵翻译的帕尔默主编的文集《和平与爱》(Peace, Love & Liberty)已出版,有意购买译者签名书的读者亲请和风灵(mefengling)联系,价格就是书的原价42元(签名+包邮)。双11活动,第二本半价。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为什么高考成了“一考定终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