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场过程理论为什么重要?

风灵之声 风灵 2020-09-13


文  风灵


注:本文是我在正一君书院领读柯兹纳的《市场过程的含义》第六讲文字稿(目前已讲到第十一讲),有部分修改和删减。感兴趣的亲们可点击文末的海报二维码订阅我们的经典品读会课程。



柯兹纳的标题是“市场过程的含义”,the meaning of market process,meaning 这个词,在英语里既有“含义”的意思,也有“意义”的意思,柯兹纳在本章开头就解释了,他用meaning是作为双关语,既指市场过程的含义,也指它的意义。

 

关于市场过程的含义,我们在上一讲中谈到了市场中的行为人如何警觉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以各种套利的方式获得利润。与此同时,也就减少了无知,减少了价格差。这种事情反复进行,信息逐渐扩散,价格差逐渐消失,市场趋于均衡。最终,当所有无知不复存在时,就得到一个充分均衡的市场。这就是市场过程的含义,如柯兹纳所说,市场过程由表达了发现序列的变化而构成,是一个均衡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柯兹纳不同意拉赫曼的市场过程观。

 

拉赫曼将市场过程定义为引致变量的值随时间变化的实际序列,既包含了基础变量变化引起的市场引致变量的变化,也包含了在基础变量给定时,市场调整过程所导致的引致变量的变化。我再重复一下,所谓的基础变量,主要指消费者偏好、可用资源和现有技术等,引致变量指价格、产量和生产结构等,如果觉得比较抽象的话,可以把引致变量就记为市场价格。拉赫曼将基础变量变化引起的变化描述为非均衡化的变化,把给定基础变量,市场调整过程引起的变化描述为均衡化的变化,但是他认为,这两种变化纠结在一起,不能进行单独的分析。换言之,拉赫曼认为区分非均衡化的变化和均衡化的变化是没有意义的,市场也没有体现出均衡化的趋势。

 

事实上,拉赫曼算是我们在第二讲中提到的极端主观主义者,不承认市场系统性的均衡化力量。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了,为什么要反对极端主观主义者,这也是柯兹纳本书的重点之一。所以,柯兹纳不认可拉赫曼对市场过程的定义。柯兹纳的市场过程理论是一个分析性的概念,即只考虑由于市场不均衡而被释放出来的力量所引起的变化,也就只是趋于均衡的过程。

 

我们在上一讲中已经谈到了,基础事实的变化并不会直接改变引致变量如市场价格等,而需要市场参与者去发现。基础变量的变化会发起新的市场过程,导致均衡轨迹的变化,如柯兹纳所说,引致变量如价格的变化表达的不只是某个市场过程,而是无数个不同的而且可能相互冲突的市场过程的总体影响。比如说,消费者品味的改变导致了对某种电子产品需求的增加,反映为一个趋于涨价的市场过程,但市场价格刚刚有所变化,又出现了新的技术,能降低该电子产品的成本,扩大供给,这反映为一个新的趋于降价的市场过程,那么,实际的市场中价格的变化就是这两种不同趋势的总体影响。又比如,消费者品味改变,对某种水果的需求增加,不多久,因为自然灾害原因该水果又大量减产,这两种市场过程的总体影响就会是互相加强,这种水果的价格明显上涨。

 

有读者提到,柯兹纳说,即使在某天所有基础变量的变化都暂时停止了,市场过程引起的变化仍将继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础变量的改变体现为引致变量有一个发现的过程。比如说,你开了家餐馆,消费者很喜欢,但你餐馆的空间有限,前台后厨的人手也有限,能服务的顾客数量有限,因此,你会发现消费者在门口排长队。这是一种供求不均衡的现象。为了消除这种不均衡,你可能试着给菜品提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定消费者的品味,你可用的资源和技术等基础变量都没有变化,但价格仍然会变化。你逐步提价,直到排队的顾客消失,达到均衡或基本均衡。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一个好的营销策略,我这里不讨论营销,只是举例说明基础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市场过程仍然可能继续引起变化。又比如说,我们知道,小麦减产会影响面包的价格,但这显然也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同样给定了减产的产量,消费者需求和生产面包的技术等不变,价格到底怎么变,仍需要行为人去发现、估算、猜测和尝试,所以这会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旦小麦减产,面包价格的变化就到位了,然后就不变了。

 

不过,柯兹纳虽然强调市场的内在驱动力,强调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均衡化力量,始终在切切实实地发挥作用,这是市场的规律,也是经济学的规律,但我们在理解市场过程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市场过程的均衡属性当然并不意味着事实上就能够实现均衡。这点我们已经反复说过了。

 

其次,我们并不认为,每个“发现”事实上都能够纠正无知。许多“发现”最后被证实是错误的;可能增加了早先的无知而不是减少了无知。因此,市场过程的某些片段可能实际上是非均衡化的。然而,在通常意义上,市场过程可被合理地描述为均衡化的过程,这是因为我们确信,对于最初的无知,存在着做出真实发现而不是虚假发现的系统性趋势。我们上一讲说过,引起非均衡化的错误行为同时就是利润机会,错得越远,就有越大的获利可能,就越有可能激励人们去纠正早先的无知或错误,这就是市场系统性的自我平衡性质。

 

第三,在基础变量不断变化的这种普遍情况下,认为有可能增加了错误而不是真正的纠正性发现,当然似乎是有理的。即使真正发现了早先的无知,也并非能确定无疑导向更好的未来决策——发现人现在还必须推测未来可能的新变化。这在技术日新月异的现在更是如此。比如说,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相机厂商可能认为生产更轻便同时更清晰的相机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如果他没有推测到智能手机与相机的紧密结合,就可能错误投资,生产一大堆卖不出去的相机,从而增加了错误。

 

那么,上面我们阐述了市场过程的含义,理解了它的含义,它对于市场经济的意义也就浮出了水面。

 

市场过程的意义,就是通过这种过程,实现市场中不同参与者行为的协调,包括资源配置和产品配置的相应调整。理解了市场过程,我们才能理解市场是怎么起作用的,为什么会出现趋于协调和均衡、趋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结果。

 

具体而言,我们在上一讲中提到了三种套利方式,纯粹套利,跨期套利和创新性生产。如柯兹纳所说,纯粹套利倾向于确保所有互利的交换机会都被利用;跨期套利倾向于避免“浪费性”的跨期配置。而且,因此在跨期套利有保障的地方,也就倾向于建立最优的资本结构;而在创新性生产中所发挥的企业家精神倾向于产生技术进步。

 

我们强调的是第三种套利方式,即创新性生产,特别要理解市场力量是怎样促进创新的。我们知道,均衡状态下企业家纯利润为零,这时候,企业家赚不到钱,要想赚钱,必须发现不均衡,发现套利的机会。相比纯粹套利和跨期套利,创新性生产的套利机会比较隐蔽,其利差存在的时间较长。创新性生产意味着以前人没有想到的方式去生产(包括生产以前没有的产品)。因为如果有人已经想到的话,就会去做了,即使因为资金之类的原因一时半会做不了,也会体现在相关生产要素的价格中,比如房租、利息、工资和特许使用费,等等,这样就倾向于消除价格差。可见,如果要赚钱,赚大钱,最好是以从没有过的创新方式进行生产。这就是市场促进创新的力量。

 

上一讲中我们就谈到,创新性生产同样也是套利,是企业家在利润机会的激励下警觉地发现不均衡,并致力于消除不均衡,这是趋于均衡的过程,而不是如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打破均衡。理解这点很重要,因为市场过程是均衡化的过程,如果创新是打破均衡,就是反市场过程,反市场机制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只好在市场机制之外寻找创新的源泉。

 

如果我们在市场机制之外寻找支持创新的力量,最常见也似乎最自然的是以中央计划或者政府补贴来鼓励创新而这恰恰与创新的性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首先,要能做出计划,需要能够事先理性计算或至少估算该项目的成本和收益,那么意味着所涉及的生产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已知的,这本身就已经不是真正的创新了。就像是圆周率,小数点后某一位的圆周率是多少?哪怕以前没有人知道,但我们知道计算的方法,知道编个程序让计算机算,就会得到确定的结果,这完全可以说是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的,不是真正的创新;其次,根据上一条,需要已知很多信息才能够计划,那么实际上能够做出计划的总是有限的几个方向,不可能全面开花。也就是说,在计划之外茫茫未知的大海,就没有足够的信息去探索;第三,在计划或补贴的方式下,参与者有激励去寻租获得补贴,而不是以技术进步来赚取利润;第四,没有市场动态的反馈机制,实际上无法知道计划出来的创新是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而如果我们理解了市场过程理论,就会明白,最有利于创新的是自由市场机制。不需要拿出资金补贴任何创新计划,只要让市场参与者知道,他们可以获得自己创新的利润,并且给他们足够的个人自由,让他们去发现、想象、投入和竞争,创新就有机会出现,虽然我们不知道是从哪里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现。

 

除了激励创新,个人自由有着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意义。柯兹纳谈到,亚当·斯密以来的传统经济学所阐释的是,即使没有集中指挥,市场效率也会占有优势,也就是说,在自由的环境下,市场可以出现有序而不是混乱的结果。但自由的意义远非仅仅如此,实际上,离开了个人自由,经济体系就不可能实现供求协调和秩序。这正是米塞斯和哈耶克试图阐明的计划经济所面临的经济计算问题。

 

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中说道,信息是分散的,如果单一的头脑能将这些信息片段汇集起来,那么就会出现清晰可见的机会。问题是,这些信息片段并不存在于任何单一的头脑中。为什么这些信息不能集中起来呢?柯兹纳以未知的无知来解释,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很清晰易懂。就像我上一讲中提到的朋友圈卖野蜂蜜的故事,他在发现野蜂蜜前,绝无可能想到能用朋友圈来销售这种东西。他自己都毫无概念,完全不知道他不知道这种信息,怎么可能集中在某个单一的头脑中呢?中央计划者面对这种未知的无知时,无法系统性或有意识地加以解决。计划者根本不知道要寻找什么信息:他们不知道知识空白在哪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知识空白。这与前面关于创新的讨论类似,只有自由市场才适合解决这种信息问题,而只有从市场过程的角度才能理解这一点。

 

在主流经济学的均衡模型中,个人自由的含义无非就是决策者自己的偏好函数(而不是其他人的偏好函数)决定了目标的相关排序,比如择偶的排序是更看重外在还是内在,但个人的行动自由,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实现利润并承担风险的自由就无从体现了。既然认为与供求相关的信息不需要每个人自由地去努力发现,那么就主流经济学看来,计划经济的计算问题完全是可以解决的。

 

柯兹纳经常举这样的例子,主流经济学就像一个“决策房间”,decision making room,可以帮你做任何决策,比如你要找老婆或者找老公,去敲开决策房间的门,告诉他们你的偏好,你个人的条件等等,他们就可以帮你决策,你坐外面喝杯茶,过五分钟,过十分钟,等他们计算一下,就会帮你把理想的老婆或老公选定了。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你们两个必然是最般配的,完全没有问题。而我们本能就会觉得这是非常搞笑的。

 

柯兹纳最后还提到,一方面,个人自由是市场机制运作的基本环境;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也为个人发现机会的自由提供了空间。我们知道所谓的“美国梦”,在市场制度下,参与者知道他们可以发现机会并实现利润,这提高了他们警觉性,也就是提高了他们的发现能力,很多无权无势无背景的人,甚至是两手空空的移民,都能白手起家,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如果你知道即使你发现了什么机会,也不被允许从中获利,情况又会如何呢?

 

在这一讲中,我们阐述了市场过程的含义和意义,下一讲我们将开始回顾奥地利学派的历史,谢谢大家,我们下一讲再见。


相关文章:

哈耶克错在哪里?

极简经济学(27):价格与知识

为什么经济学不能教你发财?

柯兹纳为什么要强调“警觉”和“纯粹无知”?


点击下面的海报二维码,就可以加入“名师经济学经典品读会”,一起来精读《市场过程的含义》!详情请见:为什么要精读《市场过程的含义》?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柯兹纳为什么要强调“警觉”和“纯粹无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