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上一种“用热情替代稳定”的人生

认真做事的 青年志Youthology 2022-05-16




疫情的第三年,不确定性仍越来越汹涌潮水般向我们涌来。曾经被视为避⻛港的互联网公司迎来了不间断的裁员大潮,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为了寻求稳定成为了考公大军的一员;学生们选择专业不再以兴趣为导向,而是与稳定的发展道路直接挂钩;人们的择业志向不再指向梦想,而是要异常精细地计算着投入产出的比率。
 
在不确定性面前,激情被打压,勇气在褪色。我们很好奇,如今那些仍然坚定地投身于自己所爱之事的年轻人还存在吗?他们是怎样汲取的信心与勇气?不计性价比的选择,为他们带来的是什么?
 
在上一期《重提大师,在今天有什么意义》的播客中,我们发出疑问:人们还需要大师吗?大师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或许,大师精神在当下,不是再指向技术的好坏、手艺或名望的高低,而是依然怀抱勇气与热情,并且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的精神。即使时代在加速变换,但我们依然在一些年轻人身上, 看到了全身心投入自己所爱之事的力量。


01

“放下‘卷’,
把人生的 B 面翻出来”


@YAYA

音乐剧演员,视频博主
 
本科期间我加入了音乐剧社团,借着学习声乐的基础,大学生活在参加校内外歌唱比赛、排练和出演音乐剧中缓缓展开,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类似《芝加哥》这样的音乐剧,还爱上了百老汇爵士。
 
直到大四,大家开始准备出国、考研、找工作,我才发现“歌舞升平”似乎只是在逃避现实。看到别人走向世俗意义上“更好的未来”时,我担心自己是否背负得起选择的代价,因为走上演艺的道路有挺大的沉没成本。我也在南京西路附近实习过,但每天经过上班的路途,总觉得心里有些松动,不确定这是不是我未来想要的生活方式。
 
当时我在 B 站发布的一些比赛视频效果还不错,我一边上课一边规律地更新视频,撑过半年,逐渐积累了一些粉丝。我觉得或许可以以此为“起始资源包”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于是在大家纷纷投简历、面试大厂的时候,我开始面试剧组、练习生这样“奇怪”的岗位。
 
我逐渐接了一些音乐剧剧目的舞台演出,以及小剧场、livehouse 的 gala 演出。做完一个项目就接着面试下一个,像是“上海的波希米亚人”,以一种流浪者的状态存活着。
 
© YAYA 在后台准备演出
 
我很喜欢进入排练厅排练的过程。这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走进剧场、走在后台、走上舞台,我就感到生理性的喜悦。
 
音乐剧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用音乐表达情感和故事最直接的方式。声乐是我擅长的领域,而表演对我来说则是一个盲区。因为我们都被理科思维培养长大,以理性、文明的社会人为目标,情感是要被压抑的。很少人告诉你情感是被允许的,也没有人教你如何挖掘、表达自己的情感。
 
进入排练厅之后,我发现这部分内容我找不到。导演让我表演“愤怒”,我能表演出一个愤怒的情绪,但那只是情绪,不是我的情感,我无法在理性空间内触及自己的情感。
 
© YAYA 发布的音乐剧翻唱视频
 
我的人生有 A 面和 B 面。过去我一直在 A 面工作,而表演恰恰就是把 B 面翻出来给大家看。我发现自己其实是不完整的,原来人类还有更深层的情感等待我们去挖掘,这是我进入音乐剧领域最大的一个收获。未来我不一定有多大的成就,但如果至少能把这一面补齐,我的人格也会更完整一些。
 
除了情感认知和声乐技巧上的变化,音乐剧还是一个让我逐渐放下的过程。过去我也是个一直“卷”进大学的“卷王”,要把“卷”了那么多年的东西放下很难。过去我自己也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比如躺下之后,觉得明天自己的视频一定会爆火,成为一个百万 UP 主,结果第二天睁开眼又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情绪波动会很多。
 
但是慢慢贴近这个行业的时候,我认识了各种不同背景的有意思的朋友。我发现要把自己的架子放下来,抛掉自己之前在其他领域,比如学术上获得的成就,以一种更谦卑、平和的姿态去面对新的领域。


02

“在虚拟的世界里,
做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S.L.
手工艺者,工业设计者,机械爱好者
 
去年我买了一辆岁数比我还大、带边斗的三轮摩托车。因为上了年纪的车很容易坏,所以隔三差五就得修一次。恰巧我的两个朋友也不约而同地买了摩托,去年夏天,我们几个就在修车和骑车中度过。拆装的次数多了,建一个小车间的想法就萌生出来,我们凑了好多工具,构成了“體制外”工作室的雏形。
 
我喜欢动手和钻研,也有过很多年的影视制作经验,我们就想做一些有意思的、别人没做过的精致手工制品,并把它拍成视频。
 
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从摩托车改装开始学习工具使用,并研究了工业设计的 3D 软件。我对事物的原理有很深的好奇和执着,着迷于从里到外透彻地了解机械运作原理,比如四冲程是怎么回事,机油是如何起到润滑作用的,怎么改善发动机的性能等等。
 
我们用摩托车的一些零部件,通过测量和 3D 建模,设计成了一个工业风的台灯。这个台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这些材料是我自己创造、组合的。
 
© 體制外作品《灯!等蹬等灯》的建模及成品
 
很多人在追求高档、奢侈的东西,但购买和自己动手的价值不能相提并论。一旦有了售价,商品就有了特定的价值,但是出于灵魂做出的东西是无价的。
 
自己做的作品代表了我的价值观和审美。如今世界上的很多概念都很虚无,比如元宇宙、NFT,似乎一切东西都存在于概念中。一些艺术项目和拍摄置景都是一次性的,花费很多钱但是却特别不环保。我不希望做虚幻的艺术品,既然一切都很虚拟,那不如做一些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做出能真正发挥功能性且高质量的实用艺术。
 
我们用滑板改造吉他时,就特意挑选了一块库存了 10 年以上,已经没法再滑的板子,加上一把坏掉的琴组装在一起,用两件“废物”改造成了一件可以被演奏的吉他。
 
© 體制外作品 滑板改造的吉他
 
每做一个作品都需要接触新的工具,磨合并不容易。每种工具的力量反馈、功率都不同。焊接是最难驾驭的,电焊的过程就像是“玩水”。金属本身很坚硬,在电流瞬间放大时,它会变得像水一样柔软,电流离开时,则会立即凝固。要在水即将冻上的时候,将它摆放在该有的位置,坚硬和柔软之间的控制必须很精准,所以手必须特别稳。
 
一件事从入门到精通需要经历很长的钻研过程,但我始终相信很多事情的肌理都是相通的,就像树杈、叶脉的生长模式和人的血管有相似之处一样,宇宙万物的规律都有迹可循。比如熟悉一个机械的原理可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在剪辑上的风格,贯通这样的规律就是我的乐趣所在。
 
今年最大的计划是自己从无到有制作一辆摩托车,我想把它送给我们家的孩子,让他在童年里有一辆爸爸做的摩托车。
 
 
03

“撇开竞争心,
找到真正且恒久的驱动力”
 

@贝贝
摇摆舞老师
 
2008 年,还在上大学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摇摆舞这项舞蹈文化。当时,北京段祺瑞府的院子里有个叫“府上咖啡”的咖啡馆会组织一些与摇摆舞相关的体验课和舞会。我被一位好朋友拉去参加了第一节摇摆舞的体验课程。整堂课上完之后,我似乎在成人的世界中找回了儿时玩游戏的快乐。摇摆舞完全不似我印象中的交谊舞那般古板沉闷,它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即兴与自由。
 
在逐步接触了摇摆舞之后,我也和朋友一样痴迷于这个自由的新世界之中。当时北京唯一的摇摆舞教室在日坛公园附近,几乎每天我都要坐十几站地铁来这里学习摇摆舞。一开始我跳得还不太好,于是总是坐在一旁看,等那些跳得好的舞者从舞池中退下来后,再站到舞池中独自练习。偶尔走在大街上,耳边传来一阵爵士乐,我的脚下也总会不自觉地踩起舞步。
 
大学毕业之后,我进入一家投资公司做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痴迷于摇摆舞的我总是踩着准点下班从公司离开。同一时期,我在业余时间开设了一家自己的摇摆舞工作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日程表都安排得很满:白天上班,晚上教课,课余时间还要继续打磨工作室的各种细节流程。
 
© 跳摇摆舞的贝贝
 
在此之前,我对人生的规划设想一直是一边工作一边做摇摆舞工作室,毕竟摇摆舞在那时对我而言只是一种爱好,我从没想过将它发展成人生的主业。但后来因为家人生病,再加上我成为了那一年度摇摆舞年终盛典的组织者,这些突然的变故与挑战让我没有精力维持原有的生活轨迹,权衡之下,我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摇摆舞。
 
摇摆舞年终盛典是国内摇摆舞圈子里的一项老牌活动。在初期,它是由北京最早一批摇摆舞文化传播者创立的活动。起初年终盛典的组织者是以外国的舞蹈老师为主,但他们已经陆续离开中国,所以组织者的工作一年一年传承下去,到 14 年,接力棒就传递到了我的手中。
 
这是一个接连三天的大型聚会,我们会安排集中的摇摆舞课程与接连不断的舞会,还会邀请乐队在现场为舞者们演奏音乐。

© 跳摇摆舞的贝贝
 
对于刚接到组织者工作的我而言,找到适合的承办场地成为了最主要的难题。场地不仅要有足够的面积,对于音响和隔音设备也有许多复杂的需求,我们经常要在一天之内要跑到好几个地方勘察情况、与场地方商谈,而这只不过是整个舞会筹备中的一部分工作量,大概近两个月的时间,我们都在忙碌地准备与舞会相关的种种事宜。
 
等到舞会正式开始的那三天,我们便开启了 72 小时连轴转的工作模式。每天我们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因为白天的课程、比赛结束后,舞会就紧接着开始了。参加舞会的舞者们每个人都洋溢着浓浓的热情,一直跳到天快亮,直到凌晨四五点还会有十几位朋友不愿离开,而我们看到人们的热情未散,也会陪着大家一直跳下去。
 
在接触摇摆舞之前,我常常对很多事情抱有强烈的好胜心,总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尽力做到最好。但在深入接触摇摆舞后,这种心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慢慢感受到,我所追求的并不是成为那个最好或者最厉害的人,而是享受摇摆舞整个文化的变迁过程,享受它的包容性与多元性为人们带来的精神渲染,而我也在试着努力将我所感受到的这一切传递给更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安宁之处。
 
 
04

“我只想呈现出,
我脑海中的形状”
 

@Jackie
瓷器设计师,手工爱好者

从小我似乎对泥土就有着一种天然的兴趣。小学时,我经常在学校的沙坑里,往沙子中灌水,捏制成我想要的形状,很多时候回过神来校园里已经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在国外上了高中后,我们的美术老师在学校内建了一个陶艺空间,里面总是会堆放着各式各样的材料,学生可以随意使用尝试。我经常在那个陶艺空间里,用这些材料制作自己的手工作品,在那段时间,制作瓷器为我课余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

 

再次重新开始制作瓷器,是我回到国内开始工作之后。当时 20 年疫情刚开始,媒体上各种公司裁员的消息不断传来,一种对未来的焦虑与迷茫一直萦绕在我周围每个人身上。我也在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不知该何去何从。

 

我希望找到一种方式可以排解这种情绪,于是便开始深入地去学习了瓷器的制作过程。每当到了周末,我会花一整天的时间待在一个位于北京郊区村落的瓷器工作室内。那是一个用青瓦、木头和黄土墙搭建而成的工作室,整个工作室的环境呈现出一种朴素而安静的氛围。工作室内的学员们在制作瓷器的过程中也保持着一种静默的状态,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在了双手之间,甚至连呼吸声都变得轻微起来。


© 正在制作瓷器的 Jackie

当我将黏土从一团无形之物慢慢塑形成自己脑海中的样子,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对瓷泥一推一拉的挤压之中,就像与一个人在对话交谈,你不能用力量与之强硬抗衡,而是要用心去感受自身的力量与泥土本身的韧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瓷泥会因为水分的蒸发而逐渐变硬,我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时刻感知这种微妙的变化,同时配合逐渐调节自身的力度。
 
在整个过程中,我不仅获取了一种平静之感,也更加明晰了自我的想法。当瓷器制作完成的那一刻,似乎别人的评价都变得无关紧要了,我在乎的只有眼前的瓷器,是否呈现出了我脑海中一直在构想的形状。通过与自身想法的比对,我也在不断增进自身的技艺,尝试更多的可能。
 
真正让我感受到了自身进步的时刻,是在得到一位外国设计师的评价后。当时,我将自己的一件瓷器作品寄给了我在国外的大学同学,他的家居设计师朋友在无意间发现了这件作品,希望能将这件作品中表现的瓷器技术融入到家居的设计中。在与这位设计师的合作中,我们将脑海里的构想从图纸一点点转换为现实的存在,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我将瓷器制作作为人生主业的愿望。
 
如今,我已经成立了一家专注于以瓷器为核心的创新工作室,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设计师,艺术家还有品牌合作。未来,我希望能在瓷器中融入更多与现代结合的创新元素,让更多人能了解到中国的瓷器艺术。在精进对瓷器认知的道路上,我总会想起美国艺术家 Tom Sachs 的一句话 “不管是做什么,重要的是坚持做很长的一段时间。两年可能只是凭着兴趣,五年后是一种爱好,做一件事二十年你就会开始建立一种掌握的感觉。” 


05

坚持热爱:
大师精神的日常实践

 
这几位青年朋友,走出了“社会时钟”的轨迹,在兴趣指引的微光中,发掘可能。他们做出的都是不那么“保险”的选择,但正因为所选择的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一项珍宝,所以他们愿意持续地付出和钻研,让自己在这条不那么好走的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我们相信,大师精神不一定是显赫的名望,而是选择所爱之事并持之以恒的勇气和热情。

YAYA 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每天坚持规律运动和练声,S.L. 啃下很多艰涩的机械原理书籍,去剖析每个齿轮运行的机制,贝贝不断与更多舞者交流,跟随摇摆舞文化发展的步伐,Jackie 一直在尝试各种新的技术,找出瓷器的创新突破口。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说到,对于处于太多不确定环境的普通人来说,对“大师精神”最简单的实践或许是“让日常所做之事对得起日常所用之材”。这些青年朋友不会称自己拥有某种“大师精神”,但我们确实看到了在每一件简单的小事上的专注、勤奋和严谨,以及他们对“日常所用之材”的尊重态度。这也是 Costa 在咖啡烘焙中一直坚持的——不断专注匠心,用反复历练凝萃每一口考究咖啡。

 
从意大利到伦敦,Costa 将手工调制咖啡做到最高品质,用 112 次拼配而成的经典配方,加以低温慢速烘焙,保证纯正口味,如今已经 51 年。Costa 的品牌代言人郎朗,在已经收获“能让柏林爱乐的挑剔团员们另眼相看”的地位时,也依然每天坚持练琴数小时。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驶离“避风港”坚持自己的尝试可能刚刚开始,但这样持之以恒的匠心和日复一日的热爱会持续成为一种引路灯。



编辑 | 青豆 璐璐
排版|希希
设计 | Sam


 你可能还想看看

《重提大师,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为了让妈妈们的脆弱被接纳,我们有话要说》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让人成为完整的「人」》



 青年志 Youthology .

青年的发问与探寻


点个“在看”,关注我们,设为星标
业务联系:open@chinayouthology.com
投稿联系:tougao@chinayouthology.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