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虐女镜头”为何让观众不满

Tonya 青年志Youthology
2024-09-05

8月9日,演员王悦伊发布了一条批判影视作品中“虐女镜头”的视频,引发了大量讨论。

“虐女镜头”指的是影视剧着重刻画女性被暴力——尤其是性暴力虐待,比如强奸——的种种细节,即所谓的“镜头对准受害者”。王悦伊反对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滥用强奸情节,和让女性受辱的桥段成为卖点。
这条视频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共鸣,#为什么“虐女镜头”令人不适且毫无意义?#冲上热搜。 

不少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文艺作品里的虐女癖好,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不应该用进步与否来评价,不论好坏,作品本身就包含时代特征,这些特征里应该允许有相当的固执和陈旧;影视作品本质上还是商品,商品有市场需求,只要观众有这些软色情、窥虐欲,不只是男凝,让俊男成为软色情、被凝对象的虐男作品也属于商业正义。


什么样的虐女镜头在影视中是叙事必要的,什么样的虐女镜头包含的歧视、不公是该被指出来的?观众性别意识的觉醒,会如何影响影视的制作端?电影需要承担教化的功能吗?好的“虐杀镜头”可以是什么样的?


文|Tonya

编辑|oi



什么样的“虐女镜头”
在让观众不适

对虐女镜头深感不适的观众们纷纷开始“可汗大点兵”,列举那些涉嫌用虐女镜头当奇观的影片。

首当其冲的是已斩获13亿票房的热映电影《默杀》。这部关于校园霸凌的犯罪悬疑片,甫一上映就引起了很多质疑,许多观众发声称观感不适。

有人表示,片中有大量对准女性受害者被侵犯、被霸凌的镜头,

 
且闪回了太多次,令观众觉得非常不适。

 
女角色被掰开嘴巴灌水、被各种拍裙底、被粘稠液体糊嘴……观众不是傻子,看得懂此类镜头背后的性暗示。

更何况还有更加直白的性侵镜头。

 
不怪有观众批评该影片“使用大量虐女片段引发猎奇心态”。

 
而提到虐女镜头,绕不开的争议电影还有张艺谋的《第二十条》《满江红》等。


《第二十条》中赵丽颖饰演的角色被扒衣服镜头过长,加害者的狰狞面目一带而过,反而将镜头都放到了撕扯衣服和女角色挣扎的双腿之上。

《第二十条》剧照

而《满江红》春节档合家欢电影加上强奸戏码,更是争议大到单独拥有一个冲上了热搜榜第一的批判词条#性暴力的展示在电影中不是必需的#。


同样是受刑,对于男性,就施以呛水与刀刻的惩罚,而对于女性,则是让士兵们一哄而上,围簇着她饿狼扑食般地“强暴”,撕扯掉她本就单薄的衣衫。


热评说:无论满江红里强暴的情节是真是假,利用女人以满足感官快感的任务早已完成,张艺谋熟练地运用此技法牢牢地锁住男性观众的注意力,形成他“吸引力电影”的重要符码。

《满江红》剧照 

除了这些热门电影,电视剧中的虐女也并不鲜见。

《墨雨云间》女二在敌国做人质期间,被虐打、被强奸、怀孕和流产;

《玫瑰的故事》里女二被继父侵犯,被母亲打;

《如懿传》里大量的嫔妃受刑场面,掌掴、拔指甲、夹手指、穿耳等等花样百出,时长加起来竟然有一个多小时…… 

纵观这些为人诟病的虐女镜头,无一不是将镜头对准了受害女性,而施暴者却淡而化之,美美隐身了。



虐女和虐男有何不同

也不乏网友觉得这些批评太过激了,比如《默杀》中的男角色也被狠狠虐了,既然男女都虐了,就不该单独把虐女拿出来说。

《默杀》中的男角色确实被虐了:玻璃扎脸,剪刀捅穿喉咙,被按在墙上狂打,拷项圈手链脚链……但是这些“虐”里,不涉及一丁点性。而正是性暴力,让虐女犹为残酷。

事实上,在浩如烟海的影视作品中,对男性的性暴力刻画都极为罕见,更别提香艳。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刚入狱时,被狱霸性侵,画面到他被围住揍就结束了,连一个远景镜头都没有。

《肖申克的救赎》剧照 

可是如果对象是女性呢?相信看过张艺谋、王晶等导演作品的你一定能脑补出来。

并非现实中不存在男性的性侵受害者,而是在影视行业,大多数创作者是男性,他们不会去创作这种“有损男性尊严”的内容。同时,其中大有人乐意通过创作贬低女性尊严,摧毁和破坏女性的主体性,从中获得乐趣。



是警示还是私货

也有人认为,影视作品中的虐女是对发生在现实中的此类行为的批判揭露,能对潜在的犯罪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但其实,影视作品并不是只要涉及到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就会被观众反感
在关于虐女镜头的讨论中,很多观众也举出了自己认为在这方面处理得很好的作品,高频提及的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熔炉》。

 
不同的导演拍同一个题材,就好像不同的厨子做同一道菜,立场和倾向性根本无法隐藏。该内容到底是想激起大家对于这种罪恶的厌恶反感,还是想通过这种感官刺激来取悦一部分人,看看导演是想让你带入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就知道了。

《熔炉》剧照 

镜头是观众的“眼睛”,镜头对准谁,观众就看向谁。什么人会一直盯着受害者,看TA惊慌失措、不停挣扎?施暴者。影片中的罪犯对女性施加着暴力、性侵害时,摄像机也在对她做着同样的事。而虐女镜头会方便部分观众带入施暴者,满足他们的窥私欲与征服欲。

同样是拍家暴,《江照黎明》将大量的镜头聚焦在女主脸上。当她被连续扇巴掌和被掐住脖子时拍她渐渐涨红的脸,当她被拉着一条腿拖行时拍她无助挥舞的手,当她头被按在水里时用水下的镜头拍她如何窒息。

而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镜头则集中在施暴者身上。安嘉和凶狠狰狞的表情,再加上仰拍镜头,一下子把观众拉入到家暴受害者的无助痛苦中。这场戏中女主一直处在视线死角,直到他施暴结束,已经满脸是血的女主才重新进入观众视野。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

同样的家暴戏,完全不同的拍摄手法,造就了完全不同的表现效果。一个让人沉浸式感受对别人生杀予夺的爽感,一个揭露了家暴男丑恶的嘴脸。任是谁也没有办法在这天差地别的二者之间,说出虐女镜头可以警示犯罪吧,不滋长犯罪都不错了。

悉尼女心理治疗师纳迪亚·赞科说,有些男人会受到银幕上宣扬的性暴力的影响,“而这取决于受害者在银幕上如何表演,如果她看上去是完全顺从的,并且不打算进行任何形式的报复或寻求法律救助,这就使一些男人觉得强暴行为是可以尝试的。现在还存在着这么一种文化现象,即那些性暴力的受害者们有时倒反带有一种负罪感。”

在现实有些男人可能怀有强暴意图,但尚未付诸行动,也许是他们怕落入法网,或是经过三思而后知道不妥,打消了原来念头。结果电影起了恶作用



无意义的性暴力


影视作品中针对女性的性暴力,不仅在表现形式容易暴露男性导演的庸俗趣味,很多时候还会让人怀疑,这个性暴力情节本身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不管是好莱坞还是早期的动作港片,常常会出现男主心爱的女人——母亲、妻子或者女儿——被坏人欺侮,男主愤而开大,终于报仇雪恨。但是这位被伤害的女性当事人怎么样,她在受害后的心路历程,她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本无人关心。

这类影片中,女性角色是工具人,将女性替换成狗也不会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任何影响——就如《疾速追杀》里基努李维斯被杀的那条狗一样。

这是对角色塑造的敷衍,导演按刻板印象捏出一个女性角色,不愿意花时间刻画真实的人性和心理活动,而是让她的受伤害变成一个可看性强的美丽画面。

《疾速追杀》剧照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都用狗呢?请个女演员可比狗贵。

因为他们还要用女性的身体来吸睛。甚至还有些片子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票房,强行增加虐女情节。

其中的典型是电影《风声》。用测量裸体的方式羞辱李宁玉、对顾晓梦施以虐阴的刑罚等,都是电影的狗尾续貂,原著小说中根本没有。一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精彩作品,被改编成了血腥猎奇的商业片,难怪麦家多次批评这部电影,还在另一部小说《风语》的电视剧开机时嘱咐“千万别拍成《风声》那样”。 

在虐女镜头中,女性被物化,成为一种猎奇的景观、一个任人摆弄的物件、一潭可以倾泻各种情绪的黑渊……总之不再是一个人。

青年志此前在《如何讲述一起杀害女性的凶案》的文章中也讨论的相似的话题,不只是虐女镜头,在众多“杀害女性”的影视故事里,女性常常作为一个“引发男性复仇”的受害者,“强奸”与其说是对妇女荣誉的侵犯,不如说是对其主人财产的玷污,杀害女性、而不是杀害男性而引发的男性复仇,被包裹在“正义”的旗帜下的故事原型背后,则是男性基于性别歧视、父权制度和厌女情绪而实施的对女性的系统性暴力的现实。



看到房间里的大象

关于虐女镜头的讨论,短时间内很难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但是这不重要,至少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虐女镜头”终于成为了一个值得被讨论的问题

“将镜头对准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是近几年才被频频提及和普遍认同的观点,在过去,强奸戏、刑讯戏是片方会大肆宣传的“爽点”“卖点”。


是从前真的没人觉得反感吗?很多人提到虐女镜头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多年前的影视作品,甚至是二三十年前的港片,想必那时候的不舒服记了很多年,但也只能默默咽下,不敢不合群。

但是现在这种不舒服可以被拿出来讨论了,这就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下,观众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观众对虐女镜头的质疑与抵制,值得影视行业重新审视创作理念,推动更多元、更尊重个体的叙事方式出现,让每个角色,不论男女,都能拥有完整而尊严的叙事空间
 
观众不再是二十年前的观众了,如果导演还按二十年前的方式拍电影,只能被时代的车轮碾到脸上了。







投稿联系
tougao@chinayouthology.com
业务联系
open@chinayouthology.com
招聘联系
hr@chinayouthology.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青年志Youtholog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