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侯仁之:“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 | 《北平历史地理》

外研人文 2022-09-13


/ FLTRP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

点击上方“外研国际”  一键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儿童文学作家



作者:侯仁之


北平历史地理




侯仁之

被称为“北京史巨擘”




侯仁之

(1911.12.6-2013.10.22)


侯仁之,祖籍山东恩县,生于河北枣强,但写在他102年生命中的城市,却是北京。2013年10月22日,历史地理学巨擘侯仁之驾鹤西去,于学界,失去的是一代泰斗,于北京,失去的则是一个世纪的知音。


侯先生身份多元,学术领域也颇为广阔,建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城市规划等等。终其一生,他的角色都和一座城市——北京,紧密相连。



他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北京史巨擘”,用双脚踏勘出北京的河湖水系,找寻这个城市在历朝历代的地理位置,唤起了这座面貌日益模糊的现代都市丰沛的历史记忆。他也为北京老城建筑的保护奔走疾呼,为一再消逝的城墙、胡同伤神焦急。


他称自己对于北京的感情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结缘

北京



博士论文

《北平历史地理》


1931年初秋,20岁的侯仁之从山东的德州博文中学转至通县潞河中学就读。那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走出前门火车站的时候正是黄昏,在拥挤的人群中,他一眼便看到了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侯仁之为之一振,多年后,他写道:


“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那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藏在我的心田之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北京这座古城的城墙和城门,怀有某种亲切之感,是它启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把我引进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科学殿堂。”


他与北京城的缘分自此开始。



1932年,侯仁之因深受顾颉刚宣传抗日的文章影响,放弃学医,转攻历史,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夏,侯仁之大学毕业,留校继续攻读硕士。但第二年便爆发卢沟桥事变,日寇占领北平,积极宣传抗日的顾颉刚被迫逃亡,侯仁之转投洪业门下。其时,侯仁之的兴趣已从历史学转向地理学,老师洪业发现了这一点,他给予侯仁之积极的支持,并建议他去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地理学。

1948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的侯仁之

然而由于欧洲战争爆发,侯仁之的利物浦大学的求学之路,直到1946年才得以成行。1946年8月,他前往利物浦大学,投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门下,并由此正式迈进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领域。三年后,侯仁之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而他写的论文正是《北平历史地理》。


《北平历史地理》介绍了北京城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西周至隋唐的北方边疆之城,对应的是蓟城;


第二阶段:辽金时期形成中的国家中心,对应的是辽南京和金中都;


第三阶段:元明清的王朝都城时期,也就是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天,侯仁之回到北京,继续他与北京的深厚缘分。他先是在燕京大学任教,后成为北大副教务长,兼任地质地理系主任。他开始全面研究北京城的历史地理:北京城市水源、古代交通道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旧城改造等等。



守望

北京



手书《北京都市地理》

(狱中腹稿)



《北平历史地理》(精装版),随书附赠手书《北京都市地理》(狱中腹稿)。



说起这本手稿的来历,还要追溯到70年前。1941年12月6日,侯仁之刚刚过完30岁生日。第二天,珍珠港事件爆发。第三天清晨,燕京大学被封,教职员11人被关押在北京东直门内日本陆军监狱,其中包括侯仁之。身陷牢狱的日子,侯仁之十分思念故都,于是开始以“北京都市地理”为题,构思专著。后来他被取保开释,在缓刑期间,才将“狱中腹稿”见诸纸端。


在“狱中腹稿”引言中,侯仁之写道:


“既到北京而后,那数日之间的观感,又好像忽然投身于一个传统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的洪流中,手触目视无不渲染鲜明浓厚的历史色彩……我好像忽然把握到关于‘过去’的一种灵感,它的根基深入地中。”


《北京都市地理》写在敌寇入侵、国家危亡的时刻。它不仅是沦陷中的苦难习作,正值30 岁的侯仁之更是以此明志:本业之不可废,志气之不可夺;确立以北京研究为安身立命的事业,为生活的重心,以事业寄托性命;坚信矢志不渝、终生不悔的“献身”将使国家和社会受益。


2013年9月24日,一部赶印的《北平历史地理》试读本送入侯仁之病房,伴随他人生历程最后的跋涉。为了最好的纪念侯仁之先生,本书在出版编辑过程中也颇费心思,朱红底色的封面乃北京宫墙的颜色,而整个护封展开之后,则是侯仁之先生手绘的元通惠河全图。



发掘

北京



挖出

北京人不知道的历史



侯仁之对北京城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就是梳理清楚了北京城市史的发展脉络。他通过水系、地理、考古文献等多方面的证据,基本上确定了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城的位置。北京最早是西周的蓟城,可是关于蓟城的具体位置,连古代人都搞错了,他们以为元大都土城就是蓟城遗址,但侯先生通过《水经注》的文献,以及对河湖水系地理位置变迁的研究,断定蓟城实际位于广安门一带,这是非常大的贡献。

 

北京蓟城纪念碑柱


对于当下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多数却不知道北京曾经深厚的历史。侯仁之做的工作正是把更古老的北京发掘、呈现出来。比如说,西城区广安门二环路沿线有一个北京建城纪念柱,旁边有侯先生写的序文,看到这个青铜的纪念,大家便知道这座城市起源于此。

 


侯先生谈金中都、元大都,表面是在说历史,其实是在梳理整个中国的文化版图,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活北京”、“北京活化石”、中国“申遗第一人”……这些是研究了大半辈子北京历史地理的侯仁之所获的赞誉。




保护

北京



先有莲花池

后才有北京城



侯仁之在发掘、研究北京城历史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北京古城的保护。他曾说:


“真的不应该拆城墙,北京是人类在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工程,这个工程在西方学者看来是里程碑,是文明的顶峰,我们一定要爱护。”



也是在侯仁之的保护下,北京最初的生命印记——莲花池才得以保存。20世纪80年代,曾任铁道部部长的万里给侯仁之打来一个电话说,有方案建议占用莲花池,建设北京西站。侯仁之一听就说这绝对不行。他认为莲花池和北京城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北京城起源的蓟城就是靠着莲花池这个水源才得以存在,没有莲花池也就没有北京城。


最终,在侯仁之的呼吁、奔走下,西站向东挪移了100米,莲花池得以保存。


侯仁之的一生其实颇为坎坷,年轻时曾因参加抗日运动而被捕入狱,“文革”十年又历经磨难。但老人却以平和之心面对一切,他曾对一生做过一个简单的总结:


少年飘零,

青年动荡,

中年跌宕,

老而弥坚。


 回顾自己的人生,他说:


“平生最爱夕阳晚,坐听涛声到黄昏”。



参考文章:

新京报,《102岁侯仁之仙逝 生前遗憾“北京真的不该拆城墙”》

中新网,《侯仁之:北京是人类在地球表面最伟大的工程》

中华读书报,《北京都市地理》(狱中腹稿)





●●● 外研国际官方微信平台 ● ● ●


往期精彩


油价暴跌、美股崩盘,普通人如何应对?

你信么,我竟然在淘宝学英语?| 世界读书日

上半年英语四六级口试取消!还记得那些年的神翻译么?

《新丝路外语101:马来语》| 四月,宜学习、出行准备

干货 | 当华晨宇遇上中国风:中国古代那些音乐相关的术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