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一零一中学高级教师分享 | 《红楼梦》高考备考辅导(下)

外研人文
2024-09-0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红迷会 Author 韩璐

/ FLTRP Humanities /点击上方“外研人文”  一键关注微信公众号

作者:韩璐,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上期回顾北京一零一中学高级教师分享 | 《红楼梦》高考备考辅导(上)



方法二:借助判词,理解人物。


对于《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要理解到什么程度,并没有具体的标准,但是曹雪芹在书中所写的人物判词,是我们理解人物、分析人物的重要参考。


首先,以香菱为例。《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揭开副册时看到的四句判词,正是对香菱一生的描写。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五回



我们可以结合《红楼梦》中香菱的主要情节仔细分析这四句判词。


周瑞家的因问他道:"那香菱小丫头子,可就是时常说临上京时买的、为他打人命官事的那个丫头子么?”金钏道:“可不就是他。”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回,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

——《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七回


林黛玉倒唬了一跳,回头看时不是别人,却是香菱。林黛玉道:“你这个傻丫头,唬我这么一跳。好好的你这会子打那里来?”香菱嘻嘻的笑道:“我来寻我们姑姑的,总找他不着。你们紫鹃也找你呢,说琏二奶奶送了什么茶叶来给你的。走罢,回家去坐着。”

——《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二十四回


一时到了怡红院,忽见宝玉叫"耶律雄奴”,把佩凤、偕鸾、香菱三个人笑在一处,问是什么话,大家也学着叫这名字,又叫错了音韵,或忘了字眼,甚至于叫出"野驴子”来,引的合园中人凡听见者无不笑倒。

——《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六十三回


在上面几回中,都有对香菱的相似的描写,爱“笑”,突出了香菱的天性中和善与纯真的一面。在第四十七回中,香菱因薛蟠挨打而哭肿了眼睛。


且说贾母等回来,各自回房时,薛姨妈与宝钗见香菱哭的眼睛肿了。问其原故,忙赶来睄睄薛蟠时,见脸上身上虽有疮痕,并未伤筋动骨。

——《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四十七回


此处描写虽不多,但是更加给香菱这个人物增添了几分善良、真挚的色彩。“根并荷花一茎香”既暗指“香菱”的名字,也是对香菱纯真性格本质的定义。


第四十八回中,有香菱学诗的情节。


索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探春、宝玉、宝钗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睄着他笑。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了。一回来呆了半日,作了一首诗又不好,自然这会子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性情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生人至公。”

——《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四十八回



从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香菱为学作诗苦下功夫,而贾宝玉所说的“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性情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是感叹香菱原本作为小姐的确有非凡的气质禀赋。尽管“平生遭际实堪伤”,但她的内心还是有追求高雅的渴望,这也是源于她的出身,是她的性情的“根”。


“自从两地生孤木”这一句中暗带一个“桂”字,意指“夏金 桂”,自从夏金桂嫁给薜蟠,香菱就整天无宁日,生活过得苦不堪言, 度日如年。“致使香魂返故乡”直接道出了香菱的命运结局。金陵十二钗副册上的这四句判词,贯穿了香菱的一生。香菱的纯真性情与她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使得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分析细节,再回顾总结其命运遭遇和性格特点, 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



方法三:通过对比,理解人物。


在《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的很多情节都形成了二人在性格特征上的鲜明对比。第五回中,宝钗和黛玉的判词是合在一处的。


宝玉看了仍不解。他又掷下,再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五回


“停机德”这个典故是指女性相夫教子的美德,暗示宝钗就是这样一个符合传统道德标准的女性形象;“咏絮才”是指黛玉身为女子而才华横溢。但是,“叹”“怜”却为二人的悲剧命运定下基调,“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更是暗指宝钗和黛玉终究并无美满的归宿。这二人的对比,可以通过书中很多细节看出,以第二十七回回目为例来分析。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回目的前一句对应“宝钗扑蝶”,后一句对应“黛玉葬花”。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回目已经体现出两个人物不同的情节色彩和性格特点。“滴翠亭”与“埋香冢”形成对比,一个通阔明亮,一个氛围沉闷。“杨妃”与“飞燕”形成对比,所谓“环肥燕瘦”,一个指宝钗体态丰腴,一个指黛玉身体孱弱。同样,“戏”与“泣” 也形成对比,体现出二人不同的精神本质,宝钗心有城府,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黛玉多愁善感,常为生命感伤。“彩蝶”和“残红”又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光彩灵动,一个凋零暗淡。


这一回的故事情节则更加细致入微地体现出宝钗和黛玉不同的精神本质。


宝钗扑蝶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顽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只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 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二十七回



在扑蝶这段情节中,宝钗一反往日遵礼循规的形象,玩得起兴。“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表面在写蝴蝶飞舞,实则描写宝钗追蝶、扑蝶的姿态,“蹑手蹑脚”“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倒确实写出宝钗灵动有趣的一面。这一处恰恰更加凸显了宝钗外表沉稳端庄,但在内心深藏意趣的性格特点,也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黛玉葬花


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二十七回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意象情节,黛玉怜花惜花,说“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在这首《葬花吟》中,黛玉用花比喻自己,叹吐心中愁绪。词句间既有感伤落红的悲泣,又有自我怜惜的感怀,他人无情和黛玉有情、葬花留洁与余生未卜都在这首悲叹之词中形成鲜明的对比。葬花不仅仅是黛玉抒发心中愁闷的至情表现,也是作者对黛玉本质性情的极致描写。细读《葬花吟》,我们心中不免要感叹:林黛玉的生命太孤独,以至于她对一切生命都有感情。


在《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钗和黛玉在宝玉挨打后的态度也形成了对比。

· 薛宝钗 ·



·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夹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晩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掩住,自悔说的话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掩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 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别混裁度。”宝钗听说,便知宝玉是怕他多心,用话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 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更利害了。”想毕,因笑道:


"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妨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曾见过我那哥哥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袭人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放恣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三十四回


通过宝钗的动作和语言细节,可以看到她对宝玉确实有关切之心,送药之举也体现出她的周全之处,但是在问起宝玉挨打的缘由时,她又为了维护自家哥哥而埋怨宝玉行为不正,难免让人觉得过于精明。



林黛玉


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他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了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况已是活过来了!”——《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三十四回
这一段的细节描写,把黛玉的感情表现得非常生动。无声的啜泣中都是她对宝玉的心疼,虽知道宝玉有错,但终究只是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不像劝说,倒更透露出几分怜惜,体现出黛玉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从情节上看,黛玉虽然只是伤心哭泣,但显然她所表现出的情感更加饱满,她与宝玉的对话中也流露出二人的相互体贴和相互珍惜。



方法四:解读诗词,加深人物理解。


《红楼梦》中的诗词往往是以物喻人,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暗示着人物的命运遭遇,所以解读书中的诗词也对理解人物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书中第三十七回,有宝玉、黛玉、宝钗等人以“咏海棠”为题作诗的情节,我们可以尝试对下面几首进行理解、对比。

大家看了,称赏一回,又看宝钗的道: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三十七回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看似写白海棠,实则是宝钗写自己,“珍重芳姿”透露出宝钗对自我价值的珍惜;“淡极始知花更艳”更是薛宝钗的自我写照,娇艳姿态并不外显,内涵智慧为先,这正是她的人生态度。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终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推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是: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三十七回
林黛玉的诗,起笔就显得与众不同。“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养花人的别致,“冰”与“玉”都是象征纯洁,恰恰体现了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精神追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写白海棠的别致,也映射黛玉的清洁孤高的人格品质。黛玉的诗总不免有愁绪在其中,所以后面两联仍是抒发她心中的孤寂之感。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又有一次作诗,这次以“菊”为题,其中,林黛玉的《问菊》尤其能够体现她的性格特点。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三十八回


在《问菊》中,黛玉问菊花的四个问题。“孤标傲世偕谁隐”是问自己“你如此孤标傲世能有谁与你作伴”?“一样开花为底迟” 在问“你的芳姿为何不能为他人所欣赏”?“圃露庭霜何寂寞”说“花开时节正逢露水秋霜,何等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又在问“秋天寂寥,可有人思念你”?林黛玉问菊花,其实就是在问自己。她非常了解自己,“目无尘下”“孤高自许”是她的精神境界,但是切身的孤独又令她愁绪满怀,因此这首诗就是林黛玉的内心写照。


薛宝钗的《画菊》则体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


画菊(蘅芜君)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三十八回



这首菊花诗写得非常生动,诗中画菊时的挥洒自如也正是薛宝钗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是说画菊不过是作诗之余的一时兴致,也不必劳神思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和“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写画菊时泼墨成叶,皴染成花,花繁叶茂仿佛一蹴而就,从这两句能看出写诗人竟有几分飒爽气质。“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是说莫把此花认作篱下秋菊,贴于屏风也能聊以慰藉。最后一联最能体现薛宝钗的处事态度,并非随意,而是在真实世界中能够安时处顺,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林黛玉邀众人填词,以“柳絮”为题。这其中的几首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总然好,也不算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你去,忍淹留。——《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七十回


“粉堕”“香残”“一团团逐对成球”写柳絮飘落的景象,难免显出几分凄凉。“飘泊亦如人命薄”是黛玉对柳絮的理解,虽然轻柔缱绻,但漂泊残落,就像人生,只能空留风姿,却终究寻不到归宿。“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写柳絮飘到草木之上,竟似草木也愁白了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你去,忍淹留。”这还是写柳絮到头来只能随风飘散,也如她自己,孤独无助, 无所依靠。


同样是以“柳絮”为题而填词,薛宝钗表现的却是另一种气质。


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系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 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第七十回


薛宝钗所写的景象,不是惆怅无解的黯然,而是风飏柳絮、悠然起舞、轻盈欢快的优美。“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柳絮飘飞,有凤蝶追随,也不曾落入流水、不曾落于泥土。“万缕千丝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一句,是说尽管柳絮随风,忽聚忽散,但万千柳条仍丝缕纷纷,这里能够看出宝钗性格中的洒脱态度。最后一句,说不要笑柳絮无根无绊,借东风之力,也能直上青云。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态,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平步青云的志向。



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分别用三个以上的词语,从不同方面概括你对主要人物的认识,并注明文本依据(情节)及支持结论的关键词,情节、细节多多益善。这种阅读方法可以使书中的人物特点更加丰富、清晰,我们在总结分析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地熟悉相关情节。


例如:


林黛玉


· 孤高自许  第五回,“灵石迷性难解仙机,警幻多情秘垂淫训”作者叙述。

· 痴  第二十七回,《葬花吟》“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 尖酸刻薄  第四十二回,称呼刘姥姥为“母蝗虫”……             

· 才思敏捷  第十八回,黛玉替宝玉作诗,“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


文中绘图作者:韩羽、刘旦宅、谭凤环、小草棚、戴敦邦





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

定价:98.00元

ISBN:978-7-5213-2567-6

物料号:325670001


往期回顾:北京一零一中学高级教师分享 | 《红楼梦》高考备考辅导(上)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