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政后遭遇首个转折点,自此国运大改变

沈志华 曹教授 2024-03-05

一直以来,关于1949年之后的历史,人们较多关注重大事件与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前三十年”的各种政治运动,如“后三十年”的经济大发展。

然而,这些故事尽管重要,但却并非中国之命运的决定性时刻。那什么是决定性时刻?答案只能是——做出道路选择的时刻。

1956-1957,就是这样的时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遭遇的第一个关乎国运的转折点。在此之后,只是加速。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一切似乎都那样和谐,如费孝通所言,那是“知识分子的早春”,春光撒满中国大地——而此前,已经历了“镇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三反五反”“反胡风”等旨在巩固政权、改造灵魂的一系列运动。

然而,“早春”之后却不是政治气候的“转暖”,人们迎来的反倒是严酷的“寒冬”……

所以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1,为什么和平的经济建设目标,变成了各种政治挂帅的全社会运动?

2,为什么明明已经看到了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是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

3,中共对“社会主义及其主要任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4,中共对“知识分子”的地位认知,有了怎么样的变化?

5,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中国领导层中引发了什么样的感想?

6,从“亲密无间”到“反目成仇”,中国与苏联关系的变化从何而起?

7,面对波匈事件,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些反应?

…………

其实,1957年之后所发生的历次事件,不过是当时那种历史逻辑之下必然结出的“果”;而1956-1957年间毛以及中枢的抉择,才是根本上的“因”。不弄清楚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就无法真正读懂1949年后的中国当代史。


这段时期的重要性或许很多人有所感受,但它的书写难度却是极大的。“还原教科书之外的真实”,推荐阅读沈志华先生的《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

除了上面的介绍以外,这本书还有2大必读理由:

其一,另辟蹊径,从国际背景看中共历史的演进。

一般研究1949年以来的历史,往往只着眼于国内,很少(更准确地说,是无力)涉及苏联和东欧的背景。沈志华老师则惯常于从国际背景看中共历史的演进,可以说抓到了问题背后的逻辑。

这是因为,中共自建立之初,就是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并跟随它们一路走下来,直到1949年建政后“一边倒”。如果不“追本”,如何能“开新”?因此,读沈志华老师的书,往往让人有“原来如此”的感叹。

其二,史料权威丰富,取舍科学严谨。

本书在利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俄国的解密档案,并谨慎使用回忆录和口述史料。沈志华老师还根据多方史料相互印证,既有证实,也有证伪。所以说,沈志华老师的学问非常扎实,扎实得在史料上根本挑不出毛病。

不妨来试读几段颇有意思的内容:

◎ 对于中国“二五”计划的宏大目标,苏联最高领导层也进行了讨论。俄国解密档案显示,8月27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专门召开会议,讨论中国的“二五”计划草案和苏联对中国的援建项目问题,根据会议记录,多数人都认为中国的计划是不现实的。

◎ 还有一件让匈牙利担心的事就是周恩来的安全问题。当时布达佩斯局势还不稳定,而周恩来这次出访为了获取政治效果,又必须公开露面,所以确有一定风险。为此,中国使馆再三提请匈方注意安全问题。匈牙利感到责任重大,只得请苏联帮助。

◎ 当然,在毛泽东眼里,赫鲁晓夫政治经验不足,马列主义不强,苏共新领导集团在处理国际共运事务中也捅了不少“篓子”。但至少在目前,无论就国家实力还是国际影响来说,只有继续把苏共推上领头羊的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和统一。

无论是求真还是收藏,沈志华这本《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都不该错过。还原教科书之外的真实,请长按下图识码,一键收藏下单。



杨奎松:一个历史细节,听得人头皮发麻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他短暂的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为爱情,一为莎翁
一“叶”飘零:时代的大潮中,没有个人的避风港

蒋介石身上四大谜团被破解,第四个最令人深思

他在“末日恐惧”中逃离祖国,却成为新文明的开创者

把历史放到显微镜下,能够发现什么?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政后遭遇首个转折点,自此国运大改变

沈志华 曹教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