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望志路106号的风云变幻:在成为中共一大会址前,这里曾住过哪些人?

蒋北杨 档案春秋 2021-04-28
近日,一则新闻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正紧锣密鼓推进工程建设、布展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拟于2021年4月底竣工,5月起试运行,7月1日前正式开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1921年,上海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空坐标,是百年大党壮阔征程的奋斗起点。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人们对这座老建筑的“新生”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因为这座典型的上海风格的石库门建筑,目睹了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壮丽史诗,见证着“开天辟地”的沧桑巨变。
在百年迤逦的时光中,一大会址是如何栉风沐雨一路走来的?又有哪些过客与之风雨同行?

建成后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建筑效果图

红色起点李公馆

1920年夏秋之间,一名陈姓女士出资在上海贝勒路和望志路交叉路口建了九幢在当时的上海流行的石库门式样的房子。这些房子每幢都是一楼一底,独门出入,黑漆大门和黄铜门环色彩分明,米色石条门框和红褐色浮雕庄重典雅,外墙以清水石砖为底,以些许红砖镶嵌着。

当时的上海华洋杂处、各方势力鱼龙混杂,既是远东的经济重心,也是全国的革命重镇,时刻涌动着变革的风云。全国各地的商贾、革命志士、政治投机者、流亡军阀等都群集上海。这么些人到上海总得有落脚之处。陈女士建造的这些房子便是用来出租的。

1958年,已经过修复的兴业路76号和78号(上海市档案馆藏)

房子竣工后不久,其中的望志路106号和108号便住进了一位李先生。这两幢房子之间的隔墙是打通的,形成了一栋二楼二底的石库门房子,人们称之为李公馆。这番改造基本奠定了一大会址1920年代的格局,也就是此次修缮所要还原的面貌。

这位李先生名为李书城,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是同盟会发起人之一、辛亥革命元老,曾担任过武昌起义时民军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在南北议和后,任南京留守处总参谋长,后授陆军中将衔。1917年,李书城弃职前往湖南和湖北支援孙中山先生发动的“护法运动”,被授予湘西防务督办和鄂军总司令职务。

李书城

但不久,因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愤而出走,李书城也在各地方军阀的排挤中无能为力,只能长期担任闲职。政治上不能一展抱负,再加上1917年爱妻甘氏在上海逝世,他一度十分苦闷,于是常住上海。

1919年5月,李书城到上海闭门读书。一开始他与家人租住在白尔路三益里(今顺昌路自忠路东南一带)17号。1920年秋,也就是陈女士的房子刚好建好的那段时间,李书城的母亲回湖北潜江老家。考虑到家里人口减少,为了节省房租,李家便从三益里17号搬到了房子较小的望志路106号和108号。

李汉俊

和李书城一同住进望志路李公馆的,是他的亲弟弟、我党早期创建人之一李汉俊。1918年,李汉俊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日本学习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他回国后就一直从事着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李汉俊天资聪颖,精通英德日法四国语言,还十分勤奋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就经他校对过,李达翻译的《唯物史观》也多得其助。

在李汉俊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和发起创建中国共产党时,李书城提供了大量财力和物力的支持,为李汉俊解决后顾之忧。1921年7月23日,各地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就选在了李公馆。

中共一大会场场景复原

选择李公馆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因为李书城作为国民党元老享有较高的威望,相对安全;李公馆进出方便,适逢李书城去湖南公干,房中只剩下李书城的续弦薛文淑、大女儿李声韵以及李汉俊等五人,便于保密。

尽管一大在望志路召开期间的安全工作做得比较周密,但7月30日晚,仍有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后又匆忙离去。具有长期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断定此人是密探,建议马上中止会议。大部分代表迅速转移。稍后,法租界巡捕果然搜查了李公馆。在这种情况下,代表们商定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中共一大与会者浮雕

1921年以后,李书城先后奔波湖北和北京、张家口等地继续参加国民革命,新中国建立后还担任了农业部部长。1921年以后李汉俊也奔赴武昌、北京等地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惜于1927年被害。1923年初,薛文淑等也搬到了武汉。据陈女士的女婿徐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忆,李家兄弟不知何时搬走的,且是不辞而别。这栋建筑与中国共产党因李家兄弟而结缘,自1921年建成后不久,红色就成为其不可磨灭的底色。

三十载烟火气
中共一大以后,望志路106号就从中国的政治风云中沉寂了,只有在若干与一大相关的人们的回忆录中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1943年,原来的望志路也被改名为了兴业路。

和所有上海的老房子一样,这栋石库门建筑作为见证时代变迁的一个静默“旁观者”,经历了其建成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北伐时上海工人起义的激扬、“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牺牲与奋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抗日战争的惨烈和坚定、解放战争的黎明,最终见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曙光。

1964年绘制的中共一大会址保护范围示意图。会址的后门开在贝勒路(1943年改为黄陂南路)树德里,由于当时上海人习惯由后门进出石库门,所以一大代表都回忆会址在贝勒路上(上海市档案馆藏)

直到1951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之际,在各方人士的一系列寻找、勘察之后,这栋建筑终于抹去历史的尘烟,被重新发现并修缮恢复原貌。从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到1951年被重新发现和保护,这幢房子已经在市井的烟火中经历了三十个春秋。

关于寻找、勘察中共一大会址的历程,上海市档案馆编纂出版的《党在这里诞生——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遗址调查记录》一书中有诸多细节:

1950年,当时任上海市文化局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的沈之瑜委托一大代表周佛海的妻子杨淑慧到原来的贝勒路寻找时(1921年时杨淑慧曾到过李公馆),原来的清水石砖外墙已经杳无痕迹,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的粉墙,一家挂着“恒昌福面坊”大字招牌的商店正在原来李公馆的位置上。旁边的白色粉墙上还有一个大大的“酱”字,这是一家酱园店的广告。兴业路上菜场人声喧嚣。

酱园店主董正昌是这几家房子的老住户,经他回忆才找回望志路106号这幢房子这二十八年的记忆。原来1924年董正昌是在李书城搬走之后续租的,他把陈女士这五幢房子全都租住了,还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不仅外墙墙壁被砌高了,原来的清水外墙改为混水墙,并且内部也进行了改建。106号旁边的100、102、104号被打通改为三上三下有厢房的结构,董在此处开设了万象源酱园店。望志路106号的天井被改成了厢房,董将其租给亲戚居住。不久,亲戚在106号开起了当铺,后来改成“恒昌福面坊”,外墙也刷成了白色,专营挂面生意。

中共一大会址修复前的样貌(上海市档案馆藏)

解放初的中共一大会址。此时外墙是整体抹灰的混水墙,而非1921年时不抹灰的清水墙。在之后的修复中,外墙恢复了清水墙的样式(上海市档案馆藏)

“不论是外部还是内部,房子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后来,经过一大代表包惠僧、李达等人的现场勘查,确认此处为原来一大会址。1951年7月1日,当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之时,其诞生之地望志路106号和108号仍然挂着“恒昌福面坊”招牌,门牌号也变成了兴业路76号和78号。1951年,一大会址最终得以确认,中共上海市委开始着手搬迁原居住于此的居民,修缮复原会址建筑及内部陈设。

沈之瑜给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望志路108号确为中共一大会址的报告(上海市档案馆)

如磐初心纪念馆
中共一大后时隔三十年,兴业路76号(望志路106号)终于得到了重视和保护,恢复了她作为中国共产党“产床”的无上荣光。1951年10月8 日,中共上海市委将一大会址、老渔阳里二号《新青年》编辑部和一大代表住所博文女校,都辟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兴业路76号是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主体内容,为第一馆馆址所在。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的作者、著名作家和艺术家)成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管理委员会的首任主任,沈之瑜等为副主任。管理委员会对这栋老建筑进行了初步的修缮和布置。

1960年代的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市档案馆藏)

1952年,一大会址作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开始内部开放,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省长、福建省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治委员的叶飞成为第一位参观者。1968年,一大会址改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并沿用至今。1984年,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兴业路76号成为了全国人民争相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和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所有共产党人心目中的革命圣地。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集体出行,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他在讲话中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重现当年原汁原味
百年时光倏忽而过,兴业路76号已是一栋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了。为了更好地展现建党时的风貌,更好地保护这栋重要历史文物建筑,更好地发挥纪念馆的功能,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工作。

1950年代的初步修缮工作基本恢复了建党当年的原貌,1998年一大会址扩建工程为该纪念馆建成了现代化的观众服务设施,2000年以来多次对纪念馆的翻新翻旧不断地还原建党当年原汁原味的风格。

如今的树德里(即黄陂南路374弄)大门

2021年的修缮被称为2000年以来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主要是为老建筑“固基强本”,包括外立面、屋顶、门窗、地板等都将进行全面修缮。尤其是屋顶的小青瓦,工作人员为还原1920年代上海青瓦屋顶的风格特意收集了3万多片同时代的老瓦片进行逐片修补。此次修缮还采取了一种传承千年的“广漆”工艺,在刷广漆之前还要贴一层“夏布”(一种为防止木结构产生裂缝的古老工艺)

外国友人参观一大会址(上海市档案馆藏)

百年征程阔,奋斗正当时。与这座历经百年依旧屹立的会址一同贯穿这一百年中国现代史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始终如磐之初心和时刻在肩之使命。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新的起点再起步,未来就在脚下!



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
2 《梦想,从这里启航——记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新华社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1/01/c_1121886406.htm
3 《老瓦片、贴夏布……实地探访中共一大会址修缮现场,传承千年的工艺有何秘密?》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31375
4 孟昭庚:《红色起点“李公馆”——中共一大会址寻觅记》,《福建党史月刊》,2011年第1期
5 李新福等著:《李书城传》,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6 薛文淑,李声芳:《薛文淑对李汉俊的点滴回忆》,《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三辑。
7 罗仲全编著:《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00年
8 徐未晚等主编:《党在这里诞生——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遗址调查记录》,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
9 潘姣娣:《中共一大会址确认的故事》,《档案天地》,2012年第11期
10《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http://www.zgyd1921.com/zgyd/node3/n5/n6/ulai19.html
11 倪兴祥:《中共“ 一大 ” 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介绍》,《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 第二辑
12《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 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日


编辑:陆闻天、一茶、李滨芳



政务

速递

上海市档案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建党百年档案资料


如何以创新促融合、化挑战为机遇?这堂“互联网+档案”融合课,作深度解答→


让你的身心都温暖起来:听,这里有个有“温度”的声音剧场


好文

推荐


告别“两万户”:亲历者讲述,辽源新村的50年

让世界了解中国抗战:是谁冒险翻译并出版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扫码关注我们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政务微信平台。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