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 | 黄海翔:《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研究

黄海翔 语言服务 2023-03-04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黄海翔    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研究,就笔者目力所及,尚未有学界同仁涉足。但已有学者对典籍英译研究标准与翻译的文化研究做出了独到的探讨。前者以黄中习教授所著的《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以〈庄子〉英译为例》为代表;后者以刘宓庆先生所著的《文化翻译论纲》为代表。


黄中习教授构建了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模式。它是一个三向动态的和辩证关联的理论,认为典籍英译标准是一个动态关联的圆融整体。以这一新视角综合考察典籍英译译者的翻译标准及其对三元要素,即忠实性(信)、可读性(顺)、创造性(创)的取舍趋势。根据这一模式,典籍英译标准之道是多元标准一体化的整体,是一个抽象的标准。译者个体的翻译标准都以它为理想和目标。典籍英译译者的个体翻译标准也是三元要素一体化的整体,其中的三元要素有着恒久的动态关联。典籍英译译者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个性化表述之总和就能接近或达到典籍英译标准之道(黄中习,2010:3)。黄中习教授认为:运用理论描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典籍英译译者的自律准则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本质上属于哲理思辨的定性翻译理论研究。其研究路径是从源语出发,以原文为本,以译者为中心,以整体论来探讨译者的整体翻译标准。本书的个案运用表明,“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模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有助于更全面合理地描述、分析和解释典籍英译标准、典籍英译现象,乃至其他翻译现象(黄中习,2010:3)。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黄中习教授研究成果给笔者的启示是:语言是文化的表征。文化杂合亦以语言杂合为其主要表征。文化不但决定着语言指称的内容和方式,还规定着人们的语言观念。语言建立在“感觉同一性”的心理基础上,能够超越主体之间的界限,使一个人的内部世界转换成另一些人的内部世界,帮助人们建构认识的异中之同,形成文化共识。而且,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与文化结成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顾嘉祖,2009:123)。 就西方译者的《孙子兵法》英译而言,文化杂合客观上导致了译文的杂合,而译文的杂合反过来也促成了文化杂合的产生。典籍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典籍翻译须经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在语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受制于汉语诠释传统——训诂学, 其主体性是有限的;在语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体现出强烈的为我性,其主体性表现为目的性、历史忠实性和选择性(黄海翔,2008b:144)。译者的主体能动性在很多时候都是译文杂合性最直接的决定因素。原文中的异质性成分能否得到保留,决定权通常还是在译者手里。正如列维(Levy)指出的那样,翻译活动其实也是一个译者“作决定的过程”(1989:38)。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本身的审美情趣、翻译观念和倾向,以及翻译目标都会对译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对于那些来自原文的异质性成分,译者既可以在译文中保留,也可以用具有译入语语言、文化、文学特点的成分加以替代,或是全部删除。译者的每一种选择都对译文的杂合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韩子满,2005:103)。故译者作决定的过程亦是译者主体自我建构之过程。自我建构与文化价值观、规范和交际相关联。最新研究所提供的来自经验的证据表明,不管他的文化认同如何,在每个个体中有两种维度的自我(Ting-Toomey,2007:76),一为独立的自我建构,一为相互依赖的自我建构。独立的自我建构和相互依赖的自我建构分别指人们设想他们自己独立的或与他人联系的程度。独立的自我建构包含这样的观点:个人是具有个性化情感、认知和行动方式的独一无二的实体。相互依赖的自我建构则强调相互关联的重要性( Markus & Kitayama,1991:224-253)。这正是笔者下一步要探讨的方向。


刘宓庆先生的著作在以下方面给笔者很大启发:①“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方法论。笔者正是以国内资深翻译家林戊荪先生的译本为“本位观照”,以西方译者的主要英译本为“外位参照”,在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框架内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描述性研究,从而为中国典籍英译的文化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照。②寻找“理想的客体”,也就是典型的文化形态来作典型的双语文化转换分析。《孙子兵法》在西方的英译,无论就其翻译频率抑或翻译影响来讲,已然成为英语文化尤其是美国多元文化中典型的文化形态之一。


本课题正是从《孙子兵法》英译文化的文本特征人手,将其他六个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语言与物质的关系、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改变、理性及其限度、文化与人、文化分析的真值与价值观——统一在文化研究的系统之下,对这一典型的文化形态进行研究。刘宓庆先生在其论著第一章“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中指出: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视语言为文化的主体性基本表现手段,以意义为价值观核心和基本取向,以文化心理为“求索”的鹄的,以审美判断为跨文化表现的杠杆(2005:1 -10)。虽然刘宓庆先生是以文化翻译为研究对象,而笔者是以《孙子兵法》的英译这一文化现象为研究内容,但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都主张须从文化的文本特征入手,重视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改变、文化与人的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若说笔者的研究成果取得什么成绩的话,是笔者以文化的文本特征为基础,基于其他六个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对“《孙子兵法》的英译”这一文化现象在“本位观照”的前提下进行梳理与分析,希望能为中国典籍英译的文化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照。若论存在的问题,则是还未能像黄中习教授那样总结出一个“典籍英译文化研究”的整体标准。笔者认为,欲总结出“典籍英译文化研究”的整体标准,还需要做许多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①细读《孙子兵法》西方译者的所有英译本,而非有重点地选读;②通过各译本销量的比对,选择出在英语读者中有影响的译本进行重点阅读与定性分析;③如有可能,就译本所涉及的文化问题与译者进行直接沟通,可以采用书面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当然,最大的问题来自文化心理的研究,笔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感觉因缺乏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尚未能把本体论的研究与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有机整合起来。


注:节选自本书前言。



作者简介



黄海翔,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学术项目2项,参与项目多项。在教学一线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特别是翻译研究课程,深受学生好评。


本书导读



本书以《孙子兵法》的英译这一文化现象为案例,从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贯穿如下观点:①译者的翻译不但是符号转换的产物,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孙子兵法》英译的研究不但要着重文本,也须着重于人,即研究副文本;③《孙子兵法》的英译与权力、政治密不可分,译本的产生是一种政治实践;④译本的真与理性只是建立在规范制约的社会文化传统之下,而不是建立在形而上学之上,译者的情感在翻译过程中与理性同等重要;⑤文化心理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译者以何种方式在自己设立的文化语境中对原作者和读者施加影响;⑥对译本的承认并不表示译本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其背后隐藏的是译者、读者的文化价值观。


本书目录



自    序

前    言

第1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本书结构

第2章    《孙子兵法》英译的价值标准

2.1    历史忠实观标准

2.2    阐释辩证观标准

2.3    小    结

第3章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价值观

3.1    规范、个性与译者价值观

3.2    基于超文本资料的《孙子兵法》两译本比较下的文化价值观

3.3    文化翻译视角下典籍英译的人本主义价值观

3.4    《孙子兵法》英译的两种翻译观

3.5    小    结

第4章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主体

4.1    《孙子兵法》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4.2    《孙子兵法》英译译者主体性之特点

第5章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误读

5.1    译者身份与文化误读

5.2    语境重构与文化误读

5.3    小    结

第6章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逻辑

6.1    文化翻译与文化逻辑

6.2    文化翻译困惑释疑:以《孙子兵法》文化专有项英译中的文化逻辑为例

6.3    小    结

第7章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心理

7.1    文化心理及其表现

7.2    文化表现中的文化逻辑:差异比较与沟通理解

7.3    小    结

第8章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空缺

8.1    文化空缺与补偿

8.2    深度翻译导致的文化负迁移

8.3    深度翻译与认知语境之建构

8.4    小    结

第9章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杂合

9.1    文化杂合与自我建构

9.2    文化杂合与译者的自我建构

9.3    小    结

第10章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资本

10.1    文化资本、惯习和差异

10.2    加葛里亚蒂文化资本运作的策略、技巧与创造性

10.3    小    结

第11章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改变

11.1    文化功能对等与意识形态的翻译

11.2    翻译意图与意识形态翻译之结果:同与异

11.3    意识形态的翻译:文本翻译与副文本诠释的一致与背离

11.4    《孙子兵法》英译的意识形态误读

11.5    《孙子兵法》英译的认知心理框架

11.6    《孙子兵法》英译本的杂合伦理观

11.7    《孙子兵法》英译的语境真理观

11.8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学变译

第12章    《孙子兵法》英译的文本特征

12.1    《孙子兵法》英译中的文体翻译

12.2    《孙子兵法》军语的英译策略

12.3    《孙子兵法》英译的整体观

第13章    余    论

13.1    研究总结

13.2    对《孙子兵法》英译的文化研究的重估

13.3    《孙子兵法》 英译的文化研究的未来路向

13.4    小    结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推荐



语言服务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详情可后台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