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名地质队员遇难,悲剧该如何避免?

宋金波 澎湃新闻评论 2022-06-23
   

       悲剧发生之后,需要的是痛定思痛,亡羊补牢,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搜救人员进山  受访者供图


 | 宋金波


11月22日,据普洱市失联人员搜救联合指挥部通报,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工作人员,从云南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进入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失联,经全力搜救,四人已全部遇难。


笔者有十年林业野外调查经验,所以对野外工作领域面临的风险有一定的了解。事实上,在野外作业期间,我们经常与地质队员擦肩而过甚至同路而行。在我看来,地质队员的工作环境更复杂,更极端,危险因素也更多。至少高原地区林业调查,遇到不同程度的野外风险是不少的,也有同事在野外因为迷路滞留高山遇难,至于其他受伤挂彩的情况就更多了。


因此,从事野外调查工作的现实危险性,不仅是业内人员,哪怕没有相关经验的人,也应该可以理解。“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职业悲壮。


这次公众对这次事件的关注,很大程度与4位“地质队员”的“野外专业人员”的职业有关,特别是这4位“地质队员”还都有从军经历,就普通人的感受来说,他们是相当专业的,却还是发生了不幸,这就出现了较大落差。


实事求是地说,大部分野外工作人员是缺少足够的野外生存专业技能训练的,这是无奈,也是现实。我所见到的大部分野外科考工作人员,所谓“野外专业性”主要在相关专业领域,至于在野外生存方面,比起一般人来说,大概也就是经验略丰富,更能吃苦,体力更好一些。但这些优势在一些特殊、突发的自然灾害面前,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野外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职业素养当然是重要的,但在我看来,野外装备支持才是从根本上降低风险的保障:能用汽车就好过走路,能住帐篷就好过露宿,能佩枪支就好过砍刀,能有5万分之一地形图就好过20万分之一的地形图,能有卫星电话就好过手机、电台……大体来说,就是这样。


组织的其他支持也很重要,比如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信息有效沟通。无论哪一种,都是和区域及行业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公众的善意常常指向一个简单的结论:既然这样,把各种装备都配到最好,不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伤亡了?可惜区域间、行业间的发展差距总是存在的,投入又必然需要资金支持,所以装备和组织支持的差距也就一定存在,还有最最关键的因素——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真的太渺小了。


到目前,虽然披露的相关信息还很少,4名遇难地质队员的死因尚无法判断。但就现有的信息看来,这更接近一个相对常规的日常调查操作,4名队员在物资的准备上也没有太大问题,他们遇难时尚有剩余的引火取暖物及食物。


那么不妨简单判断,他们不是死于动物袭击,不是死于长时间饥饿,可能性更大的是更为突然与高强度的自然灾害。当然,这只是在信息极为缺少之下的简单推测。


指挥部里大屏上的搜寻范围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行业的劳动保护与安全问题。公众的特别关注,及善意理解,体现了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公众对死亡的容忍度降低,敏感性提高。悲剧发生之后,需要的是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把用生命换来宝贵教训及时反馈到实务一线,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从我个人来看,还希望提一个朴实的要求,让野外工作者的劳动保护和待遇能有明显提升。毕竟,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国家财政的事业经费,可以明确通过财政倾斜解决。




编辑|沈彬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更多澎湃精彩短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