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语学习中的鄙视链

青苗法鸣 2020-12-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亚辉 Author 亚辉



摘要

本文对英语学习中的鄙视链问题进行了研究,提炼总结了英语学习鄙视链三定律,并通过双坐标模型对该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对如何破解鄙视链问题给出了可有可无的解决方案。


1. 引言

常有同学问我与学业有关的问题,有些我实在难以回答,比如说该不该考研读博、该不该出国、科研该怎么搞之类的宏大问题。除此之外,也有些技术性问题,比如说:怎么才能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实际上,我的英语水平相当差,我初一才开始学英语,高考时英语成绩属于拉分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是压线飘过,至于后来出国读博,不得不用英语,才有所长进,也不过写本博士论文的水平。科研之外,在不熟悉的领域与人交谈就十分吃力了,所以我根本不具备“如何才能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经验。但正因为此,倒有许多教训可循,比如如何面对本文所述的英语学习中的鄙视链问题。本文仅针对以实用交流为目的的英语口语表达,对提高英语考试成绩没有借鉴意义,若读者中有备战高考的中学生,请谨慎参考。


2. 英语学习鄙视链问题现状

英语学习中的鄙视链,指的是英语表达者(主要指口语表达,以下简称“表达者”)因语法不规范、特别是因口音问题面临的被鄙视、被嘲笑的现象。一般而言,该鄙视链有两个要点:其一、表达者不以英语为母语;其二、不论受众英语水平高于表达者还是低于表达者,均可对表达者进行鄙视,诸如“这个英语水平就别出来秀了”、“Chinglish说得好销魂啊”、“这口音也是醉了”等等。就连杨振宁这样的泰斗,英语授课视频的评论里都有对其英语口音的吐槽——大咖如杨教授尚且如此,何况众人乎?


因为该鄙视链的存在,诸多底子薄的英语学习者往往怯于在人前开口说英语,即便练习口语,也往往是找个没人的角落里默读;而默读常常会给自己造成一种口语表达还挺流利的错觉,实际上一到人前说话就捋不顺舌头(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于是更加怯于开口,陷入恶性循环。因此,要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首要在于突破英语学习中鄙视链的限制。


3. 英语学习鄙视链的成因分析

为了对鄙视链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总结提炼出英语学习鄙视链三定律:


一、嘲笑你英语说得有口音的人一定是我们中国人自己;


二、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从来不会嘲笑你英语说得不好;


三、我们平时说中文的时候也一定夹杂着语法错误,且各地方言口音迥异,但是不会引起嘲笑。


上述三定律还可以推论出如下对应现象:当你碰到老外对你说十分蹩脚的中文时,你的反应绝对不是去嘲笑他,而是下意识地去尝试理解他,并觉得他很可爱。


显然,上述定律及其推论已经隐约向我们揭示了英语学习中鄙视链的存在是荒谬的。为了从理论层面对此进行剖析,我们引入如下双坐标模型。


图1 语言表达实用性与审美性双坐标模型


如图1所示,语言表达包含了两大重要属性:实用性和审美性。其中实用性是语言表达的根本属性,传递信息为其核心价值,我们日常的语言交流都属于这个层次,除了普通话之外,这其中还包括了包罗万象的方言表达;而审美需求则不以传递信息为目的,例如歌曲、戏曲、诗朗诵等,表达者借以展示自身才华魅力,受众则对其有美学期待。据此,我们可以对英语学习鄙视链三定律反向进行解释:


● 我们平时说中文的时候也一定夹杂着语法错误,且各地方言口音迥异,但是不会引起嘲笑。日常交流的出发点是为了传递信息,完全落在实用性坐标上,所以就算你的量词全部用“个”、就算你每句话都要带个“然后”、就算你忽然飙出普通话里完全没有的方言词汇(例如宝鸡话中的“niania~”),也完全不影响交流。但是,一旦你的表达不再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而是炫技的审美需求,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们的审美评判,比如说你要当着女神的面唱首歌,你就得考虑自己是否五音健全,一旦破音走调,就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期待。


● 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从来不会嘲笑你英语说得不好。同理,当你真地到了国外和老外说英语时,语言表达的核心价值还是传递信息的实用需求,与中文交流一样,人们根本不在意你说的是否有口音、是否严格符合语法,且与上文描述的老外对你讲中文的情形相似,当你对老外说英文时,你就成了老外,即使你的英文很蹩脚、即使只能以离散的单词进行交流,老外的反应也绝不是嘲笑,而是下意识地尝试理解你,并觉得你很可爱。


嘲笑你英语说得有口音的人一定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自己反而会嘲笑你的英语呢?从双坐标模型来看,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人对你的英语表达的评判坐标不是实用性,而是审美性。如果纯粹为了传递信息的实用性,中国人和中国人说中文就可以了。换一句话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国际交流的实用性,但是中国人评判中国人英语水平的尺度却是以审美性为坐标——中国人往往用看待歌曲、诗朗诵的眼光去看待英语,这就造成了错位冲突。所以,当一个中国人对另一个或者一群中国人说了一段英文后,人们的第一反应绝对不会是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而是这段英文的口音地道不地道、纯正不纯正,这就偏离了语言表达的核心价值,于是英语学习的鄙视链就形成了。当然,个别场合也有少数人说英语确实是为了炫技式的审美需求,此时面临严苛的审美评判也无可厚非,但这与绝大多数人学习英语的目的不符,故在此不做讨论。


4. 应对措施

由上述模型可知,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兼容,即双坐标模型的对角线位置,如图2所示:


图2 语言表达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容的最高境界:传说中的“那种听声音就能让耳朵怀孕的人”。


然而,在审美性和实用性两个坐标上实现突破需要的基础条件是不同的,如图3所示:



图3 审美性和实用性对应的基础条件;本图为作者指关节冲击颅顶骨(即拍脑袋)所绘,不代表真实比例。



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审美需求:如图3所示,决定审美需求的主要因素是生理条件,例如先天嗓音条件决定了一个人的音色,后天形成的口腔肌肉记忆决定了一个人的口音。以作者为例,作者本人音色毫无美感,且作者出身农村,高考前从未出过县,直到上大学才开始说普通话,因长期方言形成的口腔肌肉记忆,前后鼻音不分、"n"和“l”不分。直到当年作者对同学发火把“滚”说成“gǒng”导致大家笑场之后,发奋苦练数年,直至今日,终于能区分前后鼻音、能正确说出“运用”这个词了,但“男篮”这个词依然是死穴。因此作者早已放弃了语言表达的审美需求,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另一方面,审美需求对词汇量等语言硬知识的要求并不高。仍以作者为例,作者认识几位粤语歌甚至日语歌唱得很好听的朋友,其歌声一听便沦为粉丝,但是他们本人并不会讲粤语或者日语。这同时也是审美需求并不以传递信息为任务的又一例证。


实用需求:与审美需求不同,决定实用性需求的核心要素不是生理条件,而是词汇量等语言硬知识。仍以作者为例,虽然作者在审美需求方面的建树几乎为零,但是作者靠着一口散发着浓郁秦声秦韵的英语无障碍地走过了十多个国家。此外,词汇量等语言硬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既不受个人先天嗓音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后天口腔肌肉记忆的约束,只要肯下功夫,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突破。其实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而言,凡是经过高考的残酷洗礼、经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轮番磨炼的人,可以说英语水平已经基本不差了。这并非夸张——当你开始学一门第二外语时,不论是法语、德语、俄语还是阿拉伯语,你就会发现,你的英语能读能写能交流,实际上已经相当不错了。


显然,对普通人而言,学习一门外语,首要在于其实用需求;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首要在于敢张口,大声去说。对待口音问题,我们当然不能为此骄傲,但也大可不必为此纠结懊恼以至于不敢张口。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对语言表达中的错误和不标准的地方放任自流。如果说语言的审美需求是“椟”,实用需求是“珠”,我们当然不能“买椟还珠”,但如果“椟”上面沾了脏东西,还是要擦掉的。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因为口音问题而不敢开口讲话,那么从某种意义而言,在内心深处最鄙视自己口音的那个人,何尝不是自己呢?


5. 结论

本文运用双坐标模型对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鄙视链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在中国人自己评价中国人的英语表达时才会存在鄙视链,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语表达的实用性与评价标准的审美性之间的错位冲突。学习英语的核心目的在于交流信息,属于实用性范畴,故要从实用需求的角度加强语言硬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对于口音等问题带来的审美性困扰,大可不必纠结。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侧重于英语学习中的口语表达,对广大研究生而言,在英文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秉持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杜绝语言表达错误。若因为放任表达错误而挨了导师的打,本文概不负责。



推荐阅读

出国留学:你知道需要哪些语言成绩吗?

雅思经验贴之英语小白的屠鸭之路

想去香港留学的看过来

自学雅思首战7分的经验和教训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流   苏

本期编辑 ✎田   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