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风情[10] | “老皮”在新西兰

汪惠迪 中文知行
2024-09-04
点击上方“西去东来中传站“关注我们





“老皮”在新西兰


新西兰中文媒体在提到本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温斯顿·皮特斯(Winston Peters)时,为称说和行文简便,称他为“老皮”。这一称谓已沿用20多年,受众早就习以为常。

岂料2019年5月28日,新西兰英文媒体突然向中文媒体问难——文章援引“中国问题专家”安-玛丽·布莱迪(Anne-Marie Brady)的说法,认为“老皮是一种带贬损性的称谓”,是有歧视性的“不道德”(unethical)的称呼;进而上纲上线,说这个称呼是“中国影响力渗透新西兰的又一有力证据”。随声附和者则说“老皮”有“老坏蛋”“老无赖”“老滑头”或“老狐狸”的意思。

中文《先驱报》被指是使用“老皮”最多的媒体之一。2019年6月4日,该报发表了《别了,老皮!》一文,驳斥问难者的“文字迫害”(见2019年6月4日cnzherald.com)。

正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最可爱的当推“老皮”皮特斯本人了。他向外交贸易部的工作人员咨询后说:

老皮

新西兰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温斯顿·皮特斯

Winston Peters



我得到的建议是,老皮这个称谓并不构成贬损,但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如果一个人坐在打开的窗边一直张着嘴,总会有一只烤鸭飞进他的嘴里。


问难者和附和者听着,请你们“坐在打开的窗边一直张着嘴”,等着吃那飞进嘴里来的美味佳肴“烤鸭”吧!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华文媒体就发生过类似争论。当时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Gorbachev)几乎天天见报。他的名字一上标题,编辑就大伤脑筋:新闻标题要言简意赅,可这位大人物单单是姓就5个字了。咋办?干脆就叫他“老戈”吧 。后来,大家如法炮制,将时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齐奥塞斯库 (Ceausescu)称为“老齐”。

“老戈”“老齐”刚一见报就有读者表示不能接受:他们是老外,怎可像华人一样用“老×”称呼?况且“老×”带亲切味儿,对他们不适用。当时笔者写了篇题为《“老戈”与“老齐”》的随笔回应读者,说这种用法可以接受(联合早报1990年2月9日言论版)。依据是:在称呼“老×”中,“老”不是形容词(adjective),而是前缀(prefix),“用于称人、排行次序以及某些动植物名,如“老王”“老三”“老虎”“老玉米”。称人时,“老×”并无显著的亲切义。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法之一是音译,如“咖啡”(coffee)、“巴士”(bus)。单个译音字通常表音不表义,须相互组合后才产生意义。然而,如果你踏足香港,会看到茶餐厅门口的水牌上写着“本店奉送啡和茶”,“啡”与“茶”并起并坐,单独使用。不加糖和奶的咖啡,内地叫“清咖”,香港叫“斋啡”(black coffee)。“咖”或“啡”前都能附加一个实义语素,构成合成词。类似的例子还有“大巴、中巴、迪吧、迪厅、的哥、的票”,多了去了。

王希杰《汉语词汇学》将这种语言现象叫作“非词素词素化”,认为“非词素词素化之后,取得了造词资格,具有能产性”,“多音节外语音译词经常通过紧缩法词素化”。

“老皮”是三音节外语音译词“皮斯特”紧缩后成为单音节的“皮”,再加上前缀“老”构成的。“老皮”之“皮”跟“猪皮、顽皮、俏皮、馄饨皮”之“皮”在语义上挂不上钩。怎么能说“老皮”是“带贬损性的”“不道德”称谓呢?怎么能说“老皮”有“老坏蛋”“老滑头”之义呢?敢问新西兰那位“中国问题专家”,高论依据何在?

“老皮”事件后,新西兰中文《先驱报》决定,今后不再用“老皮”这一称谓。对其他政治人物,也将一律使用官方原名。 

明明没做错,何必作茧自缚呢?换位思考后,笔者恍然大悟:新西兰国情使然——在人屋檐下,中文媒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啊!


(原载2019年7月19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言论版,2019年7月31日上海《语言文字周报》总第1848期转载,此次发表,略作修订,并配图片两张。)

语言风情近期链接

语言风情[9] | 心系“榴梿”27载

语言风情[8]| 任由冒泡,还是趁早爆泡?

语言风情[7] | 跑了24任老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文知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