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林予婷、苗兴伟: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

林予婷、苗兴伟 语言学心得 2024-02-19

好文荐读(第23期)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基于文本挖掘的历时研究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

——基于文本挖掘的历时研究



林予婷1 ,苗兴伟21.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60

2.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100875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1]林予婷,苗兴伟.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基于文本挖掘的历时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46(03):87-95.


摘要: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中通过概念和主题的选择以及中国作为社会行为者的表征, 建构了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本研究运用文本挖掘技术, 探讨了中美 1979 年正式建交以来 40 年间 (1980—2019)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的历时演变。 研究发现, 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高频语义主题由 “关系” “政府” “政治” 转变为 “经济” “市场” “公司”, 体现了中国形象的经济转向; “中国” 作为社会行为者的高频角色, 由 “行为目标” 转变为 “行为者”, 反映了中国作为社会行为者在话语中社会权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 涉华报道; 话语建构; 美国主流媒体; 文本挖掘; 历时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新时期中国企业海外危机话语研究” (21CYY010)

感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0.引言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 (王宁 2018)。 作为一个国家的客观样貌在公众舆论中的认知投影, 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 (孙有中 2002: 16)。 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共时角度聚焦特定时期或者特定事件背景下的国家形象, 很少从历时角度考察国家形象的变迁。 国家形象的历时建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国家形象的历史性, 而且可以揭示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机制。 本研究运用 Leximancer 可视化文本挖掘 (Text Mining) 软件, 考察了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以来 40 年间(1980—2019) 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话语建构和变迁。



1. 历时视角下国家形象建构的文本挖掘分析路径


话语分析能够有力地揭示媒体如何传达对中国的立场、 情感与意识形态倾向 (唐青叶、 史晓云 2018; 唐丽萍 2016)。 近年来的中国形象研究呈现出话语转向趋势 (陈琳琳 2018)。 当前中国形象的媒体话语研究主要依托系统功能语法、 批评话语分析、 生态话语分析、 语料库、 多模态、 认知隐喻、 互文性等理论或手段, 从词汇-语法、 语义、 语篇等维度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进行分析。 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 1) 特定事件背景下的中国形象, 如司显柱 (2020) 分析了中美媒体对 G20 峰会的报道与中国形象建构, 汪徽、 辛斌 (2019) 解析了美国 媒体关于 “退出 TPP” 事件的中美形象话语表征, 潘艳艳、 董典 (2017) 分析了美国媒体的 中俄军演报道; 2) 特定国家或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 如魏榕 (2022) 对比了中外媒体有关 中国形象的生态话语, 赵秀凤、 冯德正 (2017) 解析了 《经济学人》 对中国形象的隐转喻多 模态建构, 唐丽萍 (2016) 分析了中国形象在美国大报报道中的评价韵、 语义韵特征; 3) 特定概念、 术语、 政策与中国形象, 如 “中国梦” “一带一路” “命运共同体” 等中国特色 外交话语在海外媒体中的传播与表征 (胡开宝、 张晨夏 2021)。 现有研究主要分析了特定时段、 事件、 政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对中国国家形象历时演变的研究尚不多见。 

历时视角下的话语研究探讨了话语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建构特征和表征方式的变化 (Jäger & Maier 2009)。 Reisigl & Wodak (2009: 109) 认为, “对历史语境的深描有助于超越静态聚焦,解释话语变化的历时重构”。 Flowerdew (2012: 17) 提出的史学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路径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historiography) 主张以历史编撰者视角审视事件、 人物、 情境、 文本及其象征性本质, 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话语。 话语的历时研究多基于一定历史跨度的语料, 考察特定实体、 事件或概念随着时间推移的表征模式变化。 例如, Qian (2010) 对比了 “9·11” 事件前后媒体对 “恐怖主义” 的话语建构方式; Zinn & McDonald (2018) 解读了 1987—2014 年 《纽约时报》 风险话语的特征演变; Mautner & Learmonth (2019) 分析 了 1956—2018 年管理学学术论文中企业管理者社会权力的表征变化。 


本研究聚焦中美 1979 年正式建交以来 40 年间 (1980—2019)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的历时演变。 选择 ProQuest 数据库中发行量排名靠前的 6 种美国大报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Los Angeles Times、 The Chicago Tribune、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按以下标准筛选语料: 1) 标题中包含 China 或 Chinese, 并按相关度排序; 2) 体裁为 “时事新闻” (非社论、 特写、 专栏等); 3) 按年份 分层下载 1980—2019 时段语料, 共计 1 万篇 (573. 5 万词)。 经人工核验, 所下载的新闻报道均与中国相关。 运用文本挖掘技术, 分析涉华报道主题与概念的变化和中国作为社会行为者的角色演变, 考察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以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新闻报道所建构的中 国国家形象及其历时变迁。 我们按照 1980—1999、 2000—2019 时段, 将语料分为两个子语料库对比分析, 原因有二: 1) 1980—1999 时段被视为中美关系发展的初级阶段, 两国外交在此期间频发危机事件; 2000—2019 时段是中美关系发展的相对平稳阶段, 中美摩擦主要 体现在贸易、 金融、 科技冲突方面 (倪世雄 2019)。 2) 中国于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0 年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由此, 2000 年可视作中国日益强大的重要时间节点。


文本挖掘即通过文本处理、 模式识别、 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等技术, 从海量数据中提取 主题、 概念、 语义关系、 命中文本等信息 (钟智锦、 王童辰 2018), 如刘文宇、 胡颖 (2020) 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有关中国的发言进行了主题建模, 车思琪、 李学沛 (2021) 基于情感词典考察了企业致股东信的情感表征。 本研究运用可视化文本挖掘软件 Leximancer, 首先考察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新闻报道的语义主题与概念变迁, 然后在此基础上, 分析涉华新闻报道的名称概念相关度的历时变化趋势, 并提取 “China” 名称概念命中文本, 最后分析中国作为社会行为者的角色演变。 具体分析路径如下页图 1 所示。


对高频主题和概念的搜集分析, 可以展现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语义主题和概念变迁, 高频主题和概念形成的主题网络则能揭示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热点及其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 名称概念相关度历时变化趋势的分析、 “China” 名称概念命中文本的提取、 对 “China” 名称概念命中文本的社会行为者角色分析可以透视中国作为社会行为者的角色演变。 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个国家在社会行为中的角色。 语篇可以通过对社会行为者的角色分配, 重构与其相关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现实 (van Leeuwen 2008: 24)。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及物性过程中参与者角色的划分 (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4), 我们把社会行为者角色分为主动参与者和被动参与者。 主动参与者是社会行为中活跃的、 动态的动作发出者, 包括行为者、 感知者和言说者, 被动参与者是经历活动或处于行为接受端的受动 对象, 包括行为目标、 言语对象、 感知对象、 属性/ 识别者、 载体/ 被识别者、 存在对象。 


2. 涉华报道主题与概念的历时变迁和国家形象建构 


本研究使用 Python 程序对文本数据进行了去除冗余字符等清理工作后, 将语料导入Leximancer。 Leximancer 是基于贝叶斯统计理论 (Bayes statistics) 的文本挖掘软件, 它通过非线性动力学与机器学习等算法提取文本中的词汇语义共现信息, 生成概念 (Theme) 和由概念构成的主题 ( Topic) 两个层次的语义单元, 最终输出文本语义网络的可视化图像 (Smith & Humphreys 2006)。 为获得无研究者偏见的结果, 本研究选择非人工干预的文本挖掘模式, 在设置语料切分、 文本处理基本单位后, 由 Leximancer 自动提取新闻报道中的高频主题与概念 (如图 2)。


由图 2 可见, 1980—1999 时段文本中, 外交类、 政治类主题 ( relations、 foreign、 government、 political) 更为凸显; 2000—2019 时段文本中, 经济类、 人物类主题 ( economy、 market、 company、 officials) 更为凸显。 从图中亦可发现两个时段高频主题的一些共性, 即 “政府、 市场、 贸易、 军事” 等主题始终出现在中美建交 40 年间的语料中, 体现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美关系中一些宏观议题的持续关注。 按照语义主题的出现频次 (即体现某一主题的单句数量), 1980—1990 时段的高频主题为: China (14567 次)、 relations (5309 次)、 government (4667 次)、 political (4617 次)、 market (4115 次); 这一时段高频主题延伸出的相关概念包括: 中美会晤 (U. S.、 Washington、 Peking、 ties、 visit、 talks), 改革开放 ( reform、 open、 foreign、 trade), 政府政策 ( policy、 party、 military)。 2000—2019 时段的高频主题为: China (20858 次)、 economy (9167 次)、 officials (8568 次)、 market (7874 次)、 company (6461 次); 这一时段高频主题延伸出的相关概念包括: 商业与工业 (business、 industry、 makers、 oil), 购买与销售 ( buy、 deal、 sales、 trade), 金融与投资 ( yuan、 billion、 investment、 investors、 banks), 中国国力发展与世界地位 (world's、 growth、 rise), 政府官员与企业高层 (leaders、 top、 chief)。 


中美建交 40 年间, 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新闻报道的高频语义主题由外交类、 政治类转变为经济类, 这反映出美国主流媒体视角下中国形象的经济转向。 中美建交初期, 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高频语义主题集中在 “关系” “访问” “会谈” “政策” “改革” 等方面, 这表明美国媒体主要关注中国外交活动与对外政策, 对中国经济、 文化、 科技等其他方面鲜有报道, 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描写维度单一。 自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中国经济迅速增长, 并于 2010 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于 2013 年提出建设 “一带一路” 的经济合作倡议。 在此背景下, 美国主流媒体转而重点关注涉华经济资讯, 报道中 “销售” “购买” “投资” “人民币” “银行” “企业” 等语义主题频次显著上升, “最大” “崛起” “增长” 等语义主题在研究时段后 5 年的报道中尤为凸显, 塑造了经济实力强劲、 快速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 此外, 2000—2019 时段的涉华报道语义主题涵盖面广泛, 包括政府、 经济、 企业、 人物、 媒体、 法律、 军事等多个方面, 体现了美国主流媒体视角下更加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 语义主题挖掘反映了美国主流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历时演变总体趋势。 下文将通过名词概念、 及物性分析等进一步剖析 “中国” 作为社会行为者的具体角色演变。 

3. “中国” 作为社会行为者的角色演变 

本研究在高频主题和概念挖掘的基础上, 运用 Leximancer “名称概念” (Name⁃like concept) 功能, 提取了中国形象话语中出现的高频社会行为者。 研究发现, 研究时段内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持续凸显的中国名称概念为 China、 Beijing、 Shanghai 和 Company, 持续凸显的国际名称概念为 U. S.、 Asia 和 Japan 等 (见表1)。 Leximancer 计算的 “概念相关度” (Relevance) 即某一概念相对文本中最高频概念的出现频次。 由于两个时段涉华报道中出现最高频次的名称概念均为 China, Leximancer 将其相关度计为 100%。 其他社会行为者与 出现最高频次概念 China 的相关度如表 1 所示

 

由表 1 可见, 1980—1999 时段中国形象话语中的关联社会行为者多样性及相关度均高于 2000—2019 时段, 反映出中美建交初期的美国主流媒体更为关注中国与国际社会行为者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 近年来, 中国的关联社会行为者数量显著减少, 这表明美国媒体高度聚焦 “中国” 自身作为社会行为者所主导的社会活动, 特别是中国企业 (Company, 即企业 名称<如 Tencent、 Huawei>的集合) 的概念相关度由 4%上升至 15%, 体现了在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美国主流媒体积极报道中国企业的相关动向。 具体观察 “中国” 的关联社会行为者, 可发现 WTO、 Soviet、 Moscow 等仅在 1980—1999 时段凸显,体现了1980—1999 时段的美国主流媒体关注中国 WTO 入世谈判、 中苏关系等事件。 U. S.、 Asia、 Japan 等关联社会行为者的相关度保持平稳, 说明中美关系、 中国与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关系是美国主流媒体 40 年来持续关注的话题。


我们继而使用 Leximancer 提取包含 China 名称概念的命中文本, 进一步分析 China 一词在小句中承担的社会行为者角色话语建构历时差异。 从命中文本中分别抽取 1980—1999、 2000—2019 两个时段中 China 一词作为小句中社会行为的主动参与者、 被动参与者的随机语 料样本, 共计 1200 句, 手动标注 China 的社会行为者角色类型并做卡方检验 (见表 2)。


由表 2 可见, China 的多个社会行为者角色存在显著差异 (卡方检验 p 值<0. 05)。 首先, 最显著的变化为 China 在 1980—1999 时段更常被建构为经受动作的 “行为目标” (χ 2 = 11. 380, p = 0. 001), 在 2000—2019 时段则更常被建构为发出动作的 “行为者” (χ 2 = 6. 97, p = 0. 008)。 观察 China 的动词搭配, 亦可发现两个时段语料中 China 发出和接受社会行为的 差异。 例 (1)—例 (3) 来自 1980—1999 时段语料: 

(1) Vice-President George Bush will visit China early next month at the end of his current five-nation Pacific tour. (Apr. 1982)

(2) Occidental Petrol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signed an agreement with China to carry out a feasibility study it expects will lead to a joint venture to develop one of the world's biggest coal mines. (Mar. 1982)

(3) The Independent Weekly has been strongly identified with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olicy of opening China to the outside world. (May 1987) 

如例 (1)—(3) 所示, 1980—1999 时段的美国主流媒体主要报道了中外交流与合作 (visit、 sign an agreement with)、 中国改革开放 (reform、 open to) 等与外方相关的举措, 说明中美建交初期, 美国主流媒体主要将中国视为中外关系搭建与经贸活动的参与者。 


2000—2019 时段语料则更常将中国表征为全球范围的影响者、 建设者和援助方, 关注中国主动发出的经济类 (buy assets/ debts/ stakes/ globally、 spend money、 sell cars/ goods/ technology、 invest abroad / in... countries)、 生产类 ( build dam / high-speed rail、 produce growth)、 变化类 ( enter a new era / stage、 overtake the U. S. / Japan、 grow in wealth / power)、 援助类 (offer help / assistance) 动作。 例如: 

(4) China has spent 15% of GDP on new investment. (Sep. 2010)

(5) China has made vast leaps in space innovation over the 13 years since its space program first sent a man into orbit. (Oct. 2016)

(6) China has offered to help Europe resolve some of its financial difficulties. (Jun. 2011) 

如例 (4)—(6) 所示, 2000—2019 时段的美国主流媒体最常报道中国在经济、 科技、 国际关系等领域做出的主导动作。 根据 van Leeuwen 的社会行为者理论, 从 “行为目标” 到 “行为者” 的语法角色转变体现出中国在美国主流媒体话语建构中的社会权力上升, 因为 “行为者必须有一定社会权力。 行为者的权力越大, 其社会行为所影响的 ‘目标’ 范围越广” ( van Leeuwen 1995: 90)。 例如, 研究区段近 10 年语料中, 中国更为频繁地出现在表征 “超越” “ 取代” “ 挑战” “ 匹敌” 美国的小句中 ( overtake / surpass/ outstrip / challenge / displace / replace / match / knock U. S. into second place):

(7) China last year displaced the U. S. as the biggest importer of Japan's goods. (Jun. 2010)

(8) China is poised to overtake the U. S. as the biggest movie market in the world. (Mar. 2016) 

(9) China has since replaced the U. S. as the main engine of the global economy. (Oct. 2014) 

例 (7)—(9) 体现了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在各领域 “超越” 美国的高度关注。 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 “超越” 类词汇出现的频次上升, 反映出近年来美国因中国经济实力增长、 科技发展、 国际影响力提升引发的强烈危机感。 根据合法化理论, 对中国 “超越者” “竞争者” 社会行为者角色的前景化亦体现了美国主流媒体的 “恐吓话术” ( scare tactics), 即通过放大某一实体对另一实体的 “利益威胁”, 制造对前者的恐慌, 从而实现对不公平待遇或非理性态度的合法化。 (van Dijk 1988; 林予婷、 苗兴伟 2016) 


其次, China 在 2000—2019 时段文本中更常被建构为 “言语对象” ( χ 2 = 3. 946, p = 0. 047) 与 “感知对象” (χ 2 = 9. 119, p = 0. 003), 这体现出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更为关注中国引发的外界态度、 情感与认知。 例如:

(10) US regards China as a partner and desires its prosperity. (Mar. 2005) 

(11) Apple Chief Executive Tim Cook said last month he expects China to become the company's biggest market at some point. (Aug. 2015) 

(12) Many European leaders see China—whose foreign-exchange reserves of more than $ 3 trillion are by far the world's largest—as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source of capital. (Jun. 2011)

例 (10)—(12) 分别描述了美国政府、 企业及其他西方国家政府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与市场前景的感知与评判。 研究中还可看出, China 作 “言语对象” 或 “感知对象” 时, 2000—2019 时段出现的命令类言语动作 (如 urge、 give / issue / deliver an ultimatum) 频次大幅减少, 认知类心理动作 (如 see、 believe) 出现频次上升; China 作 “言说者” 或 “感知者” 时, 2000—2019 时段发出的命令类言语动作 (如 order、 demand)、 目标类言语动作 (如 criticize、 argue)、 情感类心理动作 (如 refuse、 anger) 出现频次降低, 指示类言语动作 (如 say、 announce、 ask)、 认知类心理动作 (如 plan、 consider、 believe)、 感官类心理动作 (如 see、 look) 出现频次上升。 van Leeuwen (1995: 86-88) 指出, 语篇中大量的 “情感类” 心理过程可能建构出感知者 “情绪化、 缺乏理性” 的社会行为者形象, “对权力较弱的社会行为者, 语篇通常赋予他们较多的情感类反应”。 因此, 与 China 搭配的情感类心理动作出现频次下降反映出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视角下更为理性的中国 “言说者” 与 “感知者” 形象。 


最后, China 作为 “被识别者/ 识别者” “载体/ 属性” 时, 在两个研究时段语料中的出现频次无显著变化 (χ 2 = 0. 034, p = 0. 853)。 China 在两个研究时段文本中涉及的属性均主要包含对中国国力、 市场等形象维度的中性或积极语义评价, 如 a major trading force、 the world's largest mobile market、 the largest foreign investor 等: 

(13) China is a major trading force,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one-fifth of global trade growth last year. (Dec. 1994)

(14) 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mobile market by subscribers, with some 687 million subscribers. (Aug. 2009)

(15) China is the largest foreign investor in Kenya and its secon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Jan. 2015) 

2000—2019 时段文本中亦出现了对中国形象的新增评价维度, 如合作伙伴 ( partner)、 巨擘 (giant)、 经济增长引擎 (growth engine)、 新兴的 (emerging)、 老龄化 (ageing), 体现了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社会新现象、 新趋势的关注。 


4. 结语 


本文建立基于文本挖掘的社会行为者分析路径, 考察了中美自 1979 年建交 40 年以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语义主题与社会行为者形象历时变化。 总体而言, 在 40 年间, 美国主流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由初步对外开放的、 发展中的、 国际事务中的被动参与者, 转变为强势崛起的、 经济发达的、 具有较高社会权力的所谓战略对手。 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核心变化趋势可总结如下:

1) 语义主题的挖掘体现出美国主流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经济转向。 1980— 1999 时段的涉华报道主要包含外交、 外事类语义主题, 美国媒体高度关注中国政府的外交动向, 对中国经济、 文化、 科技等其他方面报道较少。 2000—2019 时段的涉华报道高频语义主题分布广泛, 涵盖政府、 经济、 企业、 人物、 媒体、 法律、 军事等领域; 中国形象的经济转向显著, 涉华报道中新增大量经贸类语义主题。 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二: 一方面, 21 世纪以来, 中美外交关系相对平稳, 中美摩擦更多地体现在贸易、 金融、 科技冲突等方面, 美国媒体不再将中美外交活动作为唯一的报道重点; 另一方面,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瞩目, 中国的国力崛起促使美国媒体全方位、 多层次地关注中国, 特别是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活动。

2) 关联社会行为者的挖掘体现出美国主流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更具聚焦性。 1980—1999 时段的涉华报道中, 中国有较多关联社会行为者, 如苏联、 莫斯科、 越南、 日 本、 亚洲、 美国、 世贸组织, 这反映出该时期的美国主流媒体更为关注中国与其他社会行为者共同参与的事件。 2000—2019 时段的涉华报道中, 中国的关联社会行为者数量与凸显度均大幅降低, 这表明美国主流媒体近年来更关注中国自身作为社会行为者所主导的社会活动, 新闻更多地聚焦于中国本身。 

3) 社会行为者的角色分析体现出美国主流媒体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权力提升。 1980— 1999 时段的涉华报道中, 中国的高频社会行为者角色是 “被动参与者”。 这表明美国主流媒体将美国视为中美关系中的主导者, 将中国视为被动参与者与接受援助方。 2000—2019 时段的涉华报道中, 中国的高频角色转变为 “主动参与者”。 这体现出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将中国表征为具有更高权力的社会行为者, 即 “行为者的权力越大, 其社会行为所影响的 ‘目标’ 范围越广” (van Leeuwen 1995)。 此外, 研究中近 5 年的美国主流媒体反复描述中国 “超越” “取代” “挑战” “匹敌” 美方的动作, 实施所谓 “中国威胁论” 的 “恐吓话术” (van Dijk 1988), 这体现出中国崛起引发了美方的危机感, 美方逐渐将中国视为具有极高社会权力的所谓战略对手。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与话语研究有如下意义。 首先, 基于文本挖掘, 指出美国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核心维度呈现经济转向, 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特征受到世界格局、 中美关系、 中国国力等因素的多元影响。 其次, 通过对社会行为者角色的历时分析, 指出近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建构了具有更高社会权力的中国国家形象, 但中国的 “崛起” “超越” 等社会行为亦引发美国社会的危机感。 因此, 塑造新时期的中国国家形象仍需广泛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 话语, 展示中国 “以天下之利为利” 的世界观。 最后, 本文提出了 基于文本挖掘的社会行为者分析路径, 探讨了以 Leximancer 为例的文本挖掘技术在话语研究 中的应用, 对话语研究的方法创新做出了有益尝试。 文本挖掘技术可提取海量文本的语义概貌, 为话语研究提供新颖的切入点和具有代表性的语料样本; 话语研究可拓展文本挖掘的纵向深度, 揭示话语暗含的立场、 意识形态及其对社会现实的建构。


作者简介







林予婷

个人简介:助理教授, 博士, 本、硕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英语系。研究兴趣为话语分析。开设课程《语言学导论》、《国际新闻与外交英语读译I》、《国际新闻与外交英语读译II》、《笔译I》等。
研究领域:话语研究
联系方式:tinalin@szu.edu.cn


苗兴伟个人简介:复旦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文体学、语用学、语言教学。代表作《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英汉语篇语用学研究》(合作)、《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合作)、《语言学基础教程》(主编);“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语篇语用学:句法结构的语篇视角”、“否定结构的语篇功能”等。       

本文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博学有道|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专业考博交流会

2023-08-11

好文荐读|冯浩、张华:汉语母语者和二语者言语产出的语法编码计划广度

2023-08-11

刊讯|《国际中国语言学报》2023年第1期

2023-08-11

重  磅|人大复印报刊转载2023年第4期(语言学)

2023-08-10

好文荐读|吴佳健等:《中国日报》拐卖儿童新闻话语表征的历时研究

2023-08-08

博学有道|澳门大学语言学专业申博交流会

2023-08-05

重  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版)》(语言学)

2023-08-04

好文荐读|唐文菊、汲传波:汉语学术语篇与通用语篇同位连接成分的使用差异

2023-08-04

稿  约|《全球中文发展研究》征稿启事

2023-08-04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请备注“学校/单位+专业/研究方向”

今日小编:喵酱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好文荐读|林予婷、苗兴伟: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

林予婷、苗兴伟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