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陆俭明: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不会影响人类的修辞知识生产范式

陆俭明 语言学心得
2024-09-03



好文荐读(第九十四期)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不会影响人类的修辞知识生产范式。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不会影响人类的修辞知识生产范式
陆俭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陆俭明.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不会影响人类的修辞知识生产范式[J].当代修辞学,2024(02):18-22.


摘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ChatGPT一类人工智能语言模型会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带来挑战,但它本身不可能产生新的修辞方式,也不会影响人类不断产出新的修辞范式。对此,文章从ChatGPT自身所具有的致命的弱点,从修辞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做了说明。文章具体分析了四个修辞方面的实例,以此证明本文所做的论断。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修辞;修辞知识生产范式

感谢《当代修辞学》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是个崭新的事物,是人类的又一创举,它“真正实现了完全自主的‘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I-generated content, AIGC),包括文本生成、代码生成、视频生成、文本问答、图像生成、论文写作、影视创作、科学实验设计等”(冯志伟等 2023)。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的推出给地球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震动朝野。可以说,这是人类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又一次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革命(石锋 2023)。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和AI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人工智能内容生成”还会不断推出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新的工具或项目,甚至在某些方面有可能比人类更具有创造潜力。据媒体报道,2023年4月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就推出了“即时视频生成器Sora”1。而2024年1月,马斯克名下的“神经连接”公司“已经将首个脑机接口植入了一个患者的大脑”,而且“受试者或完全康复,可用意象操控鼠标”2。显然,人工智能语言模型会给人类工作,包括语言研究,构成可能比较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将会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当然也会带来风险。

然而,我们还是要有清醒的头脑——既要与时俱进认真地了解它,认识它,利用它,它毕竟能帮我们做好多事,要把它作为语言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利器,为我所用;同时,绝不能依靠它,更不要依赖它,而且得防止它对我们的误导,避免上当。原因是人工智能毕竟只是依靠天文数字的大数据以及先进的算法、算力,依托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即深度概率匹配;可是它本身不能感知,不具备思维能力,没有意识和情感。正如冯志伟等(2023)所指出的:“ChatGPT 使用生成式预训练模型从大规模语言数据中获取的大量参数,基本上都是基于自然语言的数据的参数,还没有这些语言数据与语言外部的客观世界的千丝万缕联系的参数。因此,ChatGPT 只是处理自然语言本身的数据,并不能处理丰富多彩的语言外信息。”袁毓林(2023)通过分析ChatGPT对现代汉语语法学里的经典例句“咬死了猎人的狗”的理解,得出了类似的结论,ChatGPT“在语言符号体系中,还没能摸到语言学递归性组合规律的暗门;更不要说把语言符号跟语境中的所指物建立起接地性链接,或者搜索与利用环境可供性等具身性智能了”。这也正如《当代修辞学》2024年第1期“主持人语”里所说的:“基于大数据概率统计同质性的互文集成过程,ChatGPT可以于消极修辞、零度修辞和部分积极修辞交际领域顺利实现人机对话修辞语义的识解与生成,而一旦修辞语境参量变为现场、交际意图由显而隐、主体语言机能为个体、具体获得状态时,ChatGPT就难以针对修辞求新求异的‘所能’与‘本能’准确对话回应。因为没有海量数据作为底层逻辑,且世界知识、修辞心理、交际主体个体的异质性等要素也会直接影响ChatGPT对话语义的准确性与共情效应。”而张洪明(2023)更说得简洁明了,人工智能毕竟“不是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创造的工具,而非人类的竞争对手”。以上正是时贤所指出的ChatGPT一类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所具有的最致命的弱点。

因此,诚如袁毓林(2024a, 2024b)所说的,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会对语言学理论提出巨大的挑战,“成为检验语言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但是,我们认为,它本身不可能产生新的修辞方式,也不会影响人类不断产出新的修辞范式。为证实我们这一推断,我们不妨再具体分析几个不同类型的修辞实例。


【实例一】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关联词语的使用是为了显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适当运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说的话、写的文章脉络清楚,增强逻辑力量。但是,在一般文艺作品中不宜用得太多,用多了,动不动来个“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这不仅会使语句显得啰嗦,而且会使话语不活泼,不生动。但看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一段描写: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色,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精神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是自 己的主人,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 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了,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是一位勤劳的劳动妇女,她先后所嫁的两个男人都生活不久就去世了,跟第二个男人生的儿子又被狼叼走了,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在祥林嫂心里,遇到这样的遭遇是因为自己“有罪”。为了“赎罪”,祥林嫂听从了柳妈的劝告,去土地庙捐了门槛。于是她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所以“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但封建礼教还是容不得她,四婶“你放着祥林嫂!”那大声的话语,给了她新的致命的打击,使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遭到破灭,随之发生一蹶不振的变化。这一大段文字就是描写祥林嫂的急剧变化的。鲁迅在这里集中使用了大量关联词语,从消极修辞的视角看,这是一种创新用法,非常有表现力,正如马真(2024)所指出的,“不仅层次分明地描绘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打击下所发生的急剧变化,而且渲染了一种气氛,对于刻画祥林嫂越来越衰老、胆怯、呆板、麻木的神态,起到独特的效果”。这就是一种表达的需要,而且不能随便模仿。


【实例二】朱自清的《松堂游记》一直为大家所称颂。

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周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这一段是来突出描写松堂之凉快,但作者采用的是衬托的笔法——一是通过说明松堂之高大轩敞来衬托松堂之凉快;二是通过刻意叙说那松堂的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而且只用“白,滑,冷”三个字来加以描写,来衬托松堂之凉快;三是通过描述松堂四周的松树那灵秀的姿势和洁白的皮肤,来衬托松堂之凉快,致使松堂游览者,亦即作者本人,感到“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其中特别引起大家赞叹的是那“白,滑,冷”三个字,认为这是“着意经营的妙笔”,因为这三个字既写出了大理石石柱、石栏杆天然的特性,也跟下文“洁白的松皮,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相合拍。无怪乎朱德熙(1961)认为这三个字“足见匠心,可是看不见斧凿之痕”。但这也不能任意模仿,也不能随意重复使用。作者如此刻意写松堂之凉快,是与文章开头“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这一句相照应的。试想,如果大冬天来游松堂,也着意写松堂之凉快,也用“白,滑,冷”三个字来描写那松堂的大理石石柱、石栏杆,那肯定就不是妙笔而是败笔了。这也说明,在语篇组织中,无论用词选句既要服务于文章的立意,同时得考虑情景语境。


【实例三】鲁迅的《秋夜》。大家都很熟悉《秋夜》开头的一段话: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有位学生不解《秋夜》的开头,说干嘛写得那么“啰嗦”,就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不就行了吗?可是所有评论《秋夜》的学者文人,没有一位不称赞鲁迅的开头开得好。著名语文学家叶圣陶称赞说,这是“并不寻常的说法,拗强而持异,足以引起人家的注意,而以下文章的情调差不多都和这一句一致”(叶圣陶 1980:431)。那位大学生跟学者文人的差异就在于“文化情景”。鲁迅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9月15日,这时“五四”运动过去了五年,当时北京又处于北洋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黑暗时期。《新青年》散了,昔日战斗在同一战壕的战友各奔东西南北。此时鲁迅感到苦闷、彷徨、孤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鲁迅 2021)。《秋夜》里所写的“奇怪而高的鬼眼的天空”,“发出怪异可怖的声音的夜游的恶鸟”,以及枣树“落尽了叶子”,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单剩干子了”,指的就是黑暗势力以及当时所面临的严峻局面。《秋夜》所写的枣树就象征着鲁迅自己。文章开头的写法正凸显了作者当时那种强烈的“孤独”之感,这无疑也是一种隐喻,但这种隐喻不是字面上就能让读者感觉到的,而得读完全文方能“如梦初醒”似地领悟到。这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蕴涵性隐喻。再说,“秋夜”那题目也富有深意——蕴含着时处黑暗时期,而且还将会进入更残酷的“严冬”,但同时也预示着“春”的到来。那学生之所以会认为那句话“啰嗦”了,是因为在他脑海里没有文章的“文化语境”。


【实例四】修辞手段运用得好不好,精当不精当,还跟作者本人的语言文化素养的高下有关。不妨看看杏林子的散文《生命 生命》——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断地在我头上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台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着双翅,极力地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这样一只小小的飞峨,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会再动了,可是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怎样的一种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水泥地上,它不屈地向上茁长,昂然挺立。虽然,它仅仅活了几天,但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许多年前,有一次,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聆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规律的跳动,给我极深的撼动,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或是任它荒废虚度,庸碌一生,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的过程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自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描述了三个情景,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对生命的感慨与珍惜。这里不妨品评一下她所描写的第一个情景。

杏林子是台湾作家,她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坏了,行动极为不便,且疼痛一直伴随着她。她的作品都是在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的情况下写出来的。由于她的身体状况,她对生命特别珍惜。《生命 生命》这篇小品文正是写出了作者从一些日常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生物普遍具有的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命力,以及从中所领悟到的生命的价值和不应辜负生命的道理。第一个情景的描写,就是写作者从飞蛾身上所感受到的求生欲望。以往有学者讨论到语篇内的连贯和衔接,都很注意指称(运用代词)、替换、省略、词汇性连接(主要是连接性词语)等的运用,这当然也需要。可是我们看《生命 生命》这一段前后的衔接与连贯完全是靠情景语境,而那情景语境是作者通过巧妙运用十分贴切、用心的修饰语体现的——就拿开头的几句来说:用“在灯下”这一状语,引出了飞蛾(没有灯,不会引来飞蛾);用“不断地”“在头上”这两个状语,引出了作者受骚扰的感受,从而引发作者想要捉住那飞蛾、掐死那飞蛾的念头;而一个“原”字,预示着作者最后“忍不住放了它”;而之所以没弄死那飞蛾,全靠那“极力地”“在我手中”“小小的”这些修饰成分的铺垫;可以说是环环相扣。语言平实而极为传神,足见作者语言素养之高。而这样的修辞范式难以再移植到别的小说或散文里。

上面我们所列举并具体分析的四个不同类型的修辞实例,后人都难以模仿,即便模仿也必然乏力无味,更何况ChatGPT一类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这里我们还需明了修辞的特性——修辞,不是死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知道,修辞的运用,不管是积极修辞还是消极修辞的运用,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的表达尽可能做到得体、到位,最具表现力,而又不落俗套。所谓“不落俗套”就是要具有“创新性”;而这又取决于人的思维能力、人的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人对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识解的不断更新;同时,取决于是否适合特定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具体的语义背景的表达的需要。上面的实例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确信,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不可能产出创新性表达;我们更可以确信,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也不会影响人类的修辞知识不断形成新的范式。



作者简介







陆俭明

个人简介:陆俭明,1935年生,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研究兴趣涉及现代汉语语法、语文教学、汉语二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主要代表作有《现代汉语句法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新加坡华语语法》《话说汉语走向世界》等。曾荣获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10余项省部级奖项,主持的专业主干课“现代汉语”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教材荣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五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在学界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八大家之一。

本文来源:《当代修辞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好文荐读|曹友谊、张洁:国际组织语言政策研究综述

2024-04-14

好文荐读|江新等:词间空格对汉语母语者和二语者拼音文本阅读的影响

2024-04-10

好文荐读|尉薇:基于多维聚类的语体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探赜

2024-04-06

好文荐读丨尹常乐、袁毓林:动词能否做定语

2024-04-03

好文荐读|黄海玲:中国当代修辞学理论研究的话语转向

2024-03-31

好文荐读|刘露蔓、徐彩华:拼音字母知识在阿拉伯语母语者汉语辅音感知和产出中的作用

2024-03-29

好文荐读|宋文玉、陈一:超常规“感谢”句的主观态度义浮现与正面立场建构

2024-03-26

好文荐读|莫丹、江新:“边听边读”输入对汉语二语学习者阅读的影响

2024-03-25

好文荐读|莫凯洁、胡韧奋:现代汉语词汇语体属性探测模型研究

2024-03-22

好文荐读|雷歌、吴应辉:全科华文教育与中文沉浸式教育比较与互鉴

2024-03-13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请备注“学校+专业方向”

今日小编:东东咚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