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反驳的反驳:为什么何伟先生的文章读着让人难受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2-05-21
2020
08.13
星期四




01



昨天发对何伟新文章的评论时,平台审核了半个多钟头,一度让我以为又要壮烈了,当时我很疑惑,现在连这个方向的文章都发不了了?

好在半个多钟头后,文章还是顺利地发了出来。经过一天时间,阅读量虽然没有多少,但引起的讨论还是挺热烈的。

正方观点和反方观点都有不少,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这里面也不是没有让人大跌眼镜的评论。其中最让我忧心的评论,来自一个自称是何伟在川大的学生。

何伟支持者的留言相对而言都比较长,这位同学的留言尤其,他的结论是:你英文阅读和理解水平偏低,对何伟做“有罪推定”,不公平,希望你自己删文。

作为一个正经受过西方法哲学教育、曾在北京CBD和伦敦金融城做律师、每天抠英文合同的人来说,读过的英文法学跟哲学论文、法庭判例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英文小说和杂志,更是坚持了十年的习惯,上百本总是有的。我不敢说我英文水平有多高,但被一个小同学说你英文不行,我还是被气笑了。

还有最后让我自己删文的要求,这是什么鬼?你是来给你的老师抹黑的吗?何伟先生平时就是这么教你的?


静下心来想了想,我觉得不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一下何伟支持者对我的批评,其中有些我认为可以接受,说的挺好。但大部分,我认为是很让人担心的言论。

顺带我还准备梳理一下反对何伟的人,都有什么评论,提供了什么新证据。





02



昨天我对何伟文章的批评主要举了九个例子,附带一个欧逸文的例子,所以总共是十个例子,再加上何伟支持者对我额外的一点批评,我分十一点依次说明。


例1


这个例子得到了一位何伟支持者的回复,他的大意是何伟和欧逸文是不一样的。另外他还建议,如果我把何伟的文章当作“随笔而非严肃报道”,“心态会有诸多不同”。


乍一看,说得好像挺对的。但我细想一下,又不是这回事。难道“essay”、“随笔”就可以乱写跟抹黑了吗?难道不把它当作严肃报道,就可以不批评了吗?照这位先生看来,不是何伟阴阳文写得有问题,倒是我读者看文章角度有问题,不够宽容了。

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何伟和欧逸文不一样吗?对他们文章做精读,其实是一路货色。这里可能是欧逸文造假的证据太确凿,无法反驳,所以才要把何伟跟他做分割,区别开来吧。

下面例3,说严重一点,我可以合理怀疑何伟也在造假。

最后,何伟可不是一个写随笔的,随便到谷歌上搜一下就知道,他在国外卖的人设,是“中国专家”,还是那种广受西方吹捧、排头兵式的专家。

把他的文章当“随笔”?你好意思,我还不好意思。


例2



这一点在微博上有一位朋友为何伟做出了辩解,他说,何伟原文说的是,没有数据证明戴口罩对防疫有用。

我问这位朋友,何伟对那个戴口罩的成都大爷的描述呢?

这位朋友说,很正常,确实很多人戴的不对,或者假装戴。

当这位朋友说“正常”的时候,我就觉得没有再辩论的必要了。如果让我回忆一下3月初的情景,我们小区电梯口,贴了教你怎么正确佩戴口罩的海报,电视上也有相关的节目,网上有许多up主的扫盲。在这种舆论氛围中,居然对这些毫无着墨,只暗戳戳地写一个大爷,然后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怀疑戴口罩的用处。

什么叫春秋笔法?这就叫春秋笔法。


例3



说实话,这是我作为读者,对何伟态度的转折点。

当时,像《经济学人》、《时代周刊》、《大西洋月刊》等英语杂志,都在讨论“防疫与隐私”的问题,对中国的批评主要集中在“防疫工作破坏隐私”上。

何伟在这个风口,写这个例子,你说他是为了什么?

何伟的支持者们说我“敏感”,我建议他们去找来同时期的英文杂志浏览一下。

作为在西方工作生活过的人,我和还待在西方的朋友一说这个事,他们就心领神会了。

隐私方面中国不是不需要改进,但是我旗帜鲜明地反对何伟这种编造式的批评。

我在微博上和另一个朋友的讨论,可以比较全面地阐述我的立场。微博留言是倒叙,得从下往上看:


类比一下,有个人上班心不在焉,结果你编排这个人旷工,然后给他记过,你觉得被记过的人心里会服气吗?他会想,有种堂堂正正的来

我说过很多遍,欢迎切中要害的批评,不欢迎伪装成“非虚构写作”的“虚构写作”。


例4


何伟的支持者对此,主要有两种辩解:一,这是何伟主观感受的自由;二,就是很恐怖啊,就是很恐怖啊。

川大的菜鸟智能机器人


为了以防万一,我特地找了川大送货机器人的视频,大家可以自己感受一下。B站上还有学生视角拍的视频,那些视频里这个机器人不像新闻里这么严肃,显得可爱一点。


何伟先生及一些支持者看着这个机器人,联想到了恐怖片。我尊重他们的这种自由。

但是,我也有我的主观感受。我的主观感受就是,看到这个机器人能想到恐怖片,脑回路也算清奇得震古烁今了。

仿照何伟先生支持者的观点,我是不是可以说:主观感受不欢迎批评。


例5


这一点目前无人反驳。


例6和例7


对这个问题,我遇到了最有建设性的批评,那就是有何伟先生的支持者指出,何伟说moron,是在自黑。他们以此为出发点,说我英文不行,没有读懂何伟的微言大义。

请容许我解读一下我方看出来的“微言大义”:整个这一段,上下文,是在讽刺中国高考培养的学生不行,上文中,也提到了学院不同意通融,不肯特例特办。

在这个语境中,何伟先生直喇喇地写:In China, a student always respects her teacher, even if the teacher is a moron.

你说他只是自黑

而且这句话一般英文写作也不允许的吧,他哪里来的自信用always,这种绝对化的词,不是英文写作第一课就教导要谨慎使用的吗?

中国学生“总是”尊重老师吗?是不是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反驳“always”了?这样的反例需要我来举吗?

有读者评论说的很到位:


不要忘了,在何伟先生的语境里,这个又勤奋、又有天赋的学生是少数觉得自己未来黯淡、会过得没有父辈好的,其他觉得自己未来会比父母过得更好的学生,几乎都不如她。

此外,关于moron这个词能不能翻译成“脑残”,何伟先生的学生提出了质疑,他说这个词程度只到“笨蛋、傻瓜”。

对此,请看美国人喜欢用的韦氏词典的解释:


a very stupid person,a person affected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这位同学,什么叫“非常蠢”,什么叫“轻微智力残疾”?

如果有兴趣,可以到Politico、《纽约时报》、《纽约客》这些英文新闻杂志官网上,用关键词moron检索,看看西方记者,平时都是怎么使用这个词的。

英文词语都是可以追溯历史的,都是有暗藏含义的。熟悉了,才能读明白真正的意思。


例8


这一点上,我也看到了几个有趣的评论,我选一个典型性的:


这个评论和上面例1的评论来自同一位朋友,可以看到,这位朋友是有一定知识水准的。但是还是那个问题,说理似是而非

我想问,从取英文名真的能看出社会发展吗?是不是太文艺腔了?

那么何伟先生取名“伟”、那位2019年给自己改名“孟建国”的纽约时报记者,我们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是不是也可以武断地说他们的名字反映了什么?

是的,我没有提“欧逸文”这个名字,就像何伟先生不提这几十年里中国许许多多英文名很炫酷的孩子一样。从他们的名字里,是不是可以解读出相反的东西呢?和何伟先生的描述,构不构成矛盾呢?

拿名字说事,貌似有理,实际是无稽之谈。

我曾写过文章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后学习美国的历史(《中美竞争中我们最大的优势》),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绝对要比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深。这不是我的观点,是今年《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上一个美国学者提出来的,他说,真的要打仗吗?跟一个潜心研究了我们四十年、而我们几乎一知半解的国家打仗?

那篇文章里,我也提到过何伟先生和欧逸文先生,站在纯美国的视角,他们并没有帮助美国了解真正的中国。结合《国家利益》上的观点,他们是在害自己的国家。

最后,我想提醒这位朋友,查一查“狄更斯式(Dickensian)”这个词到底指什么。

剑桥词典的解释是:


看到“below an acceptable standard(低于可接受的标准)”了吗?

何伟的文章阴阳怪气,总是暗戳戳的,缺少简明扼要的英文里的那种雄辩的力量。

我不是逼着何伟要写正经文章,我是说,对他这些暗戳戳的夹带私货的句子,读者要留点心眼。


例9


目前无人反驳。


例10


我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了,不排除川大的网就是差,匹茨堡学院的网课软件就是爱崩溃,我们不用这个点批评何伟,我们旁观者只能存疑。

何伟先生的学生确认了这一点,说川大的网和网课软件,就是差。谢谢他提供他的观点。


额外一点

有朋友,就是例1和例8那位朋友,批评我没有写何伟怎么骂美国的,说我批评何伟“选择性叙事”,但自己对何伟却“选择性叙事”。

我想对这位朋友说的是,我不是美国人,对何伟骂美国骂的有没有道理,我不想做评价。但我是中国人,何伟描写中国,暗戳戳的,不光明磊落,不客观可信,甚至还有点那种味道,我就事论事,把这些点指出来。

我还回复这位朋友,我不是何伟的粉丝,我没有让别人喜欢上何伟的愿望,当然我对他个人也不想多说太多,我只谈问题。




03



为了防止有人说我曲解别人的意思,我把何伟老师的学生的留言,完整贴出来:


顺便,我贴一下我自己的回复:


何伟先生的学生,不是第一个跳出来说“你英文不行”的批评者。

在微博上,还有意识形态中毒很深的人给我扣帽子,说我是相反意识形态阵营的人。

还有更可笑的,建议我“肉身出国”,多翻墙“了解真相”的。

还有怀疑我生活不如意,性格偏激,教育水平低的。

我想说的是,你们这些支持者啊(当然何伟先生也有理性的支持者,这要承认),真是给何伟先生丢人了,赶快反省一下吧。何伟先生好歹是以“知识分子”为卖点的,你们不要动不动一种“饭圈”做派。

被骂了就是被骂了,不要不承认,还非要坚持自己被夸了,然后对善意提醒的人重拳出击。王小波先生已经去世二十三年了,怎么滴,有些人又手痒了,想玩一玩花剌子模的信使游戏?




04



昨天的文章也收获了一些朋友的支持,对何伟先生的批评出奇的一致,就是他“暗戳戳”的,他的文章,总批评不到点子上。

有一位朋友推荐我去读今年3月份《读书》上李零先生纪念李学勤先生的文字,提到了何伟先生采访时设计问题“构陷”李学勤先生的故事:


我没有读过几位先生的著作,不敢对这件事下判断,这里作为一个例子,供各位读者自由心证。

以我的阅读体验,何伟先生的采访对象,总是讲一些怪怪的话。

又回到他的《成都封城日记》,他采访了一位援助武汉的医生,据他介绍,这位医生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医生的年龄。

在武汉恢复秩序的时候,何伟先生说,这名医生接受他的采访,是这么说的:

“武汉确实恢复了秩序,食品和衣物是足够的,可是没有香烟、酒、茶、饼干、饮料和宠物食品……感觉像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


语气、口吻、采访者的年纪、宠物食品、计划经济……总觉得哪里不对,你说呢?


—END—


往期

  1. “那个叫‘何伟’的美国人小组管理员删除了你的发言”

  2. 为什么美国人不觉得自己“双标”:哈佛教授总结的五个美国神话

  3. 美国洗脑术:一文检测你会不会成为川普支持者

  4. 我来翻译翻译这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5. 美国为什么害怕抖音?

  6. 华为问题上,英国态度又双叒叕变了,这一次它打的是什么算盘

  7. 蓬佩奥有可能变得亲华吗?

  8. 对美国关闭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的各方解读汇总

  9. BBC:西方凭什么统治世界?中国怎样错过了统治世界的机会?

  10. “嫖娼移民”,一种移民英国的新方式


·情况比想象中复杂·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