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人在深圳|黄源浩:为机器人装上3D“眼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Author 宣传办



人物简介

黄源浩,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1998级校友,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客座教授。2020年荣获“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称号;入选2021年“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奥比中光于2013年在深圳成立,是行业领先的机器人视觉及AI视觉科技公司,致力于构建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打造机器人的“眼睛”。2022年7月奥比中光在科创板上市,获称“3D视觉第一股”。

黄源浩一直行程繁忙,却总是神采奕奕:他理着利落的平头,眼睛炯炯有神,讲起话来思维非常活跃。采访当天,恰逢奥比中光在顺德举办3D视觉感知产业智能制造基地动工仪式。上午他刚刚在顺德基地忙完,下午便匆匆赶回深圳,与我们讲述他与北大的故事。


在北大,收获自信

说到北大,黄源浩流利地报出当时自己的学号:09803031。“我是我们班最后一个报到的学生,第31个。”从汕头到北京,从南到北的跨越,黄源浩为了省钱,也为了体验,选择了从汕头坐车到东莞,再转车到广州,最后乘坐列车到北京。“当我走进燕园南门,迎接新生的人都已经走了,还有几个同学在那儿等着我,说你终于来了。这个情景至今仍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


在黄源浩入学的前三年,1995年,北京大学力学专业正式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作为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力学专业从创立之日起,就荟萃了一批中华民族力学界的精英,如周培源、钱敏、吴林襄、叶开沅和陈耀松等中国力学界前辈,可谓师资雄厚。在校期间,黄源浩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老师们:黄克服老师教授数学分析,“讲课讲得‘出神入化’,我们觉得他讲课是最好的,没有之一”;王炳忠老师教授弹性力学;现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书记的谭文长老师当时教授数学物理方法;还有现已近90岁的袁明武老师在当时教授高等代数。不仅有专业课的老师,对于爱看课外书、喜欢探索专业之外的黄源浩而言,这座园子里满是宝藏:他的选修课从中国电影史选到军事理论,他喜欢听文学课,就去听陈平原的讲座,阶梯教室的走道都挤满了人,黄源浩和同学们就坐在地上或者站着听。


黄源浩就读时,时任力学系主任的方竞老师正在研究“Moire云纹”,云纹是指两族条纹相重叠所产生的新的花样,应用于三维测量中。这是黄源浩与3D技术最初的相遇,也从此在他心里埋下了兴趣的种子。北大毕业后,黄源浩先后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还在加拿大、美国等地的研究所进行光学测量、3D视觉相关领域研究,包括麻省理工学院SMART研究中心,经历了十余年的科研之路。

2009年,黄源浩回到北大


回顾四年北大生涯,黄源浩认为自己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得到了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还找到了影响人生的最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信心。他说,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聚集了一群最聪明的人。“你在这个地方能立得住脚,在这个强度下还能够接得住招,你的信心将是很强的。只要是别人能干的事,你也应该能干。这个信心对我影响特别大。”


在机器人时代,锚定最高峰

奥比中光总部坐落于深圳南山区高新北的“奥比科技大厦”。大厦外观像迎风起航的帆船,寓意公司在机器人及AI视觉领域扬帆起航。在奥比中光的展厅,可以看到许多AI 3D视觉技术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送餐机器人依靠3D视觉传感器自动规划路线、3D扫描仪精准还原物体三维形貌、自动售货机搭载刷脸支付pad实现快捷支付……在这个聚集了3D视觉感知尖端技术的展厅里有一处亮眼的标语:“在最好的时代攀登最高的山峰,在最前沿的行业啃最硬的骨头”。这是黄源浩的座右铭,也是他常常勉励团队的话。

2013年,黄源浩(前排左2)在留学生创业大厦办公区创业合影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3D的。”黄源浩坚定地说,“现实世界是三维的,但是现在拍照大多是二维的;我认为将来的成像一定是三维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可以叠加在一起。” 


奥比中光2013年在深圳成立。创立之初,黄源浩就选择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一“芯”一“线”:即3D感知深度算法的核心芯片、3D传感摄像头模组的生产线。到2015年,公司首颗自主知识产权ASIC芯片MX400研发成功,并建成自主研发设计的3D传感摄像头生产线,让中国企业自此拥有了自己的3D视觉感知核心技术。奥比中光也一举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可以量产消费级3D传感摄像头的企业。

2014年,奥比中光首次亮相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


十余年间,奥比中光基于自研芯片和全栈式系统技术,为机器人、3D扫描、生物识别等行业客户及全球开发者提供高性能的3D视觉传感器及机器人与AI视觉方案,助力新兴行业释放价值、推动传统行业智能化升级。公司服务的全球企业及开发者数量超过1000家,并成功于2022年7月在科创板上市。


面向未来,黄源浩找准了奥比中光在智能产业中的定位——做“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机器人行业大概率会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大载体。不同于手机、汽车等行业,机器人行业需要中台的支撑以实现跃升式发展。我们不做机器人品牌,但是我们做机器人视觉核心技术,成为机器人企业背后最有力的、影响力最大的支撑者。”


    黄源浩认为,奥比中光的前十年已经在硬件上有了深厚的积淀,未来十年将发力软件算法和云平台。“我们自己做了很多算法,之前很多开发者看不到、用不起来。我们接下来会把很多算法开源、放在云上,让更多的开发者可以学习,更好地在我们的平台上做进一步开发。我们希望未来构建起这样的生态圈,可能还有二三十年的路要走。”


  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61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230亿美元,在预测期间内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30.5%。其中,以3D视觉传感器为基础的机器人与AI视觉作为扩大机器人执行应用范围的关键,其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创下新高。


奥比中光搭建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为未来万亿级市场规模的机器人市场装上“智慧眼睛”,为中国智造贡献力量。我喜欢深圳这个“土”一点的地方。


在深圳,“接地气”让产业真正落地

对于黄源浩来说,有两个十年见证了他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身份的转变。


第一个十年的科研之路,黄源浩形容为“写书比读书难”。“当年我们读书,读的是别人写好的书;后来我们写书,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常会推倒重来,有可能是几十遍上百遍,还要让读书的人看得懂,这非常难。” 十年躬身科研,黄源浩出版专著两部,在 Optics Letters 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第二个十年的创业之路,黄源浩形容为“摸爬滚打”。“真正开始创业,你会发现自己遇到的困难比你想象的要难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产业落地,是比读写都难得多的事情。”刚开始的创业是“下场打架”,后来发现合作更重要,和不同生态圈的融合,让‘朋友’多过‘敌人’,了解行业、了解客户的痛点。“一个企业存在的价值一定是给客户、给产业创造了价值。”

黄源浩在实验室工作


黄源浩的一个标签是“第一位IPO敲钟的潮汕科学家”。“我出生在广东,这里商业氛围比较浓。我从小就想做企业,做科研的时候我就会想,这个怎么做成产品?”黄源浩还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认为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就一定能做,一路走来就养成习惯。”
在黄源浩看来,人生就是不断的探索。“曾经有一位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90多岁时有人问他‘什么是年轻’?他说年轻就是你每天睡觉前能想起明天还有好多想要做的事情,这就是年轻。人还是要活得年轻一点。”
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也与黄源浩的价值观不谋而合。“我们选择深圳,不仅因为深圳是智能硬件之都,产业配套完善、人才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有一种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

黄源浩在影像实验室与技术人员讨论图像测试方案


深圳崇尚“实干闯未来”,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深圳人都比较务实。“我很佩服农民大叔,因为只有双脚真正地踩在土地上,才能深耕这片土壤,感受时代的风云际会。”黄源浩说,这也是他很喜欢深圳“土”的一面的原因。


而深圳“新”的一面也常常让他感受惊喜。奥比中光在深圳创业发展的十一年,也是黄源浩见证深圳发展的十一年。产业升级,是黄源浩认为深圳最大的变化之一。“十年前深圳虽然是智能硬件之都,但是智能化程度还不高,只能说是‘硬件之都’;十年后,我们看到从硬件的智能化升级,到互联网/物联网、芯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深圳智能制造产业的升级换代的脚步越来越快,产品也越来越高端。”2024年年初,广东省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广东省人大代表的黄源浩建议抢抓“风口”产业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在AI时代中,在大湾区的热土上,奥比中光也将用3D之眼看到更大的世界。

往期精选

揭秘Sora盲盒,北大这个团队“格局打开了”

“南燕大讲堂”第一百讲,听听白春礼院士怎么说

原文文字 | 王可佳

原文排版 | RIO(南燕之家)

转载排版 | 吴欣妮(南燕之家)

审核 | 周惠莹、李嘉昊、宗楚乔(南燕之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