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目次及摘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09-04




2023年第5期目次


中国边疆学研究




学科主持人:王文光教授


01

李治亭邓树平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


02

李大龙:“大一统之在我朝”:清朝对“大一统”的继承与实践  


03

王文光,马宜果: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以《汉书·地理志》所见


语言国情研究





学科主持人:黄行教授;王敏研究员


01

张振达,李宇明:语言国情调查的基本类型与体系构成  


02

李春风:新国情背景下语言国情调查的系统观念


03

黄行:《世界民族语言》涉及中国语言国情的指标数据分析  


美学研究




01

薛富兴:感兴:魏晋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以“感赋”为例 


02

方英敏,程颖:中国古代美学“感情”范畴的重构与美感论知识体系的完善 


人类学研究




01

高丙中,谭萌:从海外民族志到区域国别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02

马翀炜,杨英:结构化社会时间的节日再生产——昆明各民族务工群体的左脚舞实践  


03

霍雯,萧放:艺术乡建中的实践与话语关系研究  


共同富裕研究




01

冯彦君,顾男飞:第三次分配视角下慈善法的模式转型与立法因应  


02

曾鹏,魏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  


教育学研究




01

刘六生,杨天翠 等:“澜湄合作”背景下中国与湄公河国家跨境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02

李芳:“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问题与突破 


03

李慕:当代社会错误思潮影响青年学生的内在逻辑及其应对策略  



2023年第5期摘要



中国边疆学研究





李治亭,邓树平: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


中国边疆史研究,是清史的一个重大学术命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边疆无疑是中国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行“大一统”,破“华夷之辨”,废长城,是解读清代边疆史的3把钥匙,为构建中国边疆学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李大龙:“大一统之在我朝”:清朝对“大一统”的继承与实践


清朝统治者针对先秦以来中国传统“大一统”理论的弊端,在承认满洲乃“东夷”的前提下不仅为清朝“正统”的合法性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也将传统的“华夷中外”界定为是区域的划分,并非是对人群的认定,且将这种划分与“大一统”以及王朝国家疆域密切联系在一起,开创性地扬弃传统的“中外华夷”观念。清朝在发展传统“大一统”思想的基础上更是将其付诸实践,全面推动了国家疆域理念、行政管理、法律制度、文教政策、天下民人等诸多层面的“一体化”进程,对“大一统”王朝国家疆域和国家治理的巩固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王文光,马宜果: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以《汉书·地理志》所见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虽然在《尚书·禹贡》和《史记·夏本纪》中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空间的记述,但主要以自然地理空间为主,没有涉及政治地理空间和人文地理空间《汉书·地理志》则为我们记述了先秦至西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空间、政治地理空间、文化地理空间,甚至还第一次记述了人口数量和性别比例所以《汉书·地理志》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地理学著作,代表了汉代地理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开创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先河,是研究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空间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文献。





语言国情研究





张振达,李宇明:语言国情调查的基本类型与体系构成


语言国情调查是语言决策的基础,在语言规划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文章在分析国内外语言调查案例的基础上,对语言国情调查的目标、内容、体系以及调查方案等基本问题作了讨论;概括了国内外语言国情调查的4种基本类型:人口普查中的语言调查、大规模语言专项调查、标准化语言评估以及专题性语言调研;并根据语言调查数据的分类,尝试构建语言国情调查的层级体系。

李春风:新国情背景下语言国情调查的系统观念


广义的“语言国情调查”是在不同区域、国家进行的所有与语言及语言问题相关的调查。当前我国语言国情调查研究主要分布于汉语及汉语方言区、少数民族地区、海外华人社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四大领域,其调查的历史、规模、内容和方法各有特点,各自构成“神同而形不同”的调查系统。语言国情调查要在不同平面构建语言调查系统,并在系统观念指导下实施语言调查。语言国情调查系统中的时空比较,是横向空间、纵向空间、纵向时间比较的结合。我们应重视并不断深化这一系统研究方法,通过各调查点的语言文化调查,由点及面,寻找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承基因和精神内核,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生共存的特征。

黄行:《世界民族语言》涉及中国语言国情的指标数据分析


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SIL International)通过《世界民族语言》(Ethnologue:Languages of the World)定期发布世界各国语言状况数据,其中报道的中国语言状况的指标和数据,对于从世界看中国的视角了解认识中国的语言国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文章描述和介绍该文献设定的“语言名称”“分布国家”“语言地位”“语言系属”和“文字情况”5种指标数据在中国语言现状中的分布,并对该国际组织关于我国语言国情的认知做一些中国语言规划视域下的分析与评议。





美学研究





薛富兴:感兴:魏晋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以“感赋”为例


“心赋”乃魏晋辞赋的一大类型,其中又包括了以集中呈现人类感性心理状态为主题之“感赋”。魏晋“感赋”的背后潜藏着一个关于人类审美经验何以可能的特殊命题——“感兴”。“感兴”统领的“感物”与“感时”两维构成本时期“感赋”抽象层面的审美经验基本框架或机制。在更为具体的层面,上述“感赋”呈现了审美经验产生的5种类型:一曰由自然景观感发审美情感型;二曰由自然景观兴发审美智慧型;三曰由社会性情境感发审美情感型;四曰由自然与社会综合性情节境感发审美经验型;五曰逆感型,即由特定人生场景激发出关于自然的特定审美经验。上述5种感兴类型可大致覆盖本时期“感赋”所代表审美经验产生之全貌。“感兴”命题首先揭示的是人类审美经验产生的内在机制——人心感于物而动;它同时也揭示了自然审美对艺术审美的前提性规范意义:人类首先在自然审美领域内实现了感于物而动,才会在艺术审美领域自觉地以特定自然意象表达情感。基于本时期诸“感赋”的“感兴”命题,标识着中华古代审美意识在本时期实现了审美经验产生机制意义上的自觉。

方英敏,程颖:中国古代美学“感情”范畴的重构与美感论知识体系的完善


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自觉于中西传统美学的根本差异,重构“感情”范畴的哲学、美学内涵,才能真正显示它对于完善美学的美感论知识体系的价值所在。从哲学层面看,中国哲学的“感”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感知”,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世界生成方式和世界状态;因而所谓“感情”也属于存在论而非认识论范畴,是指“以情在世”,这也可以从中国哲学关于“性--理”关系的思辨中获得普遍的思想支持。由于以情在世或感情把人置于人与世界之间的全面、深刻、亲密的关联之中,敞开了人生在世的感性丰富性,因而它毋宁就是一种审美状态。同样作为美感经验,与“移情”作为变相的认知经验不同,“感情”属于人的日常的存在经验。移情与感情之别,既是认识论审美模式与存在论审美模式的本质之别在美感论上的显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西传统美学的根本差异。正是由于“感情”范畴具有彻底区别于“移情”说的内涵,使它在以“移情”说为代表的西方美学的美感论之外别具一格,从而对于完善人类美学的美感论知识体系具有实质性的构成意义。





人类学研究





高丙中,谭萌:从海外民族志到区域国别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与学术共识是海外民族志发展的一体两面,贯穿学术范式革新的实践过程。作为21世纪革新中国社会科学的路径之一,海外民族志通过拓展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视野,培育了从事海外社会经验研究的基本力量,可以为区域国别学提供扎根世界各地的人才、实地调查的规范与方法、整体论的理念和民族志范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由海外民族志培育的新型人才将促使区域国别研究成为能够扎根“社会”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马翀炜,杨英:结构化社会时间的节日再生产——昆明各民族务工群体的左脚舞实践


社会时间结构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影响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秩序。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地规定着秩序也在调整着秩序而使社会时间得以结构化,节日便是结构时间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昆明市出现了务工群体从偶然组织过节迅速转变为频繁组织过节的节日涌生现象。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跳左脚舞都是节日的主要内容。在从偶发性的、事件性的过节发展为新规范指导的理性的集体行为过程中,具有组织性、程式性和时代性的城市节日涌生现象建构了新的社会时间结构。昆明市各民族“三交”实践中的节日再生产具有坚实的社会、文化和技术基础。

霍雯,萧放:艺术乡建中的实践与话语关系研究

艺术乡建实践项目的广泛开展带来了纷繁多样的实践形式,在实践开展的同时,为了记录、传播和反思自身实践,许多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开始对艺术乡建进行记录和说明,即为总结自身实践、阐释实践行为而提出的实践话语,实践话语领域表现出张力和竞争。本文关注艺术乡建实践中为了解释自己行动而提出的实践话语,这些话语有的直接来自实践有些从理论走向实践通过分析话语本身、不同话语之间的差异以及他们给实践带来的影响,旨在以实践民俗学的视角跟随行动者的行动,倾听行动者的话语,通过行动去理解话语,从而厘清艺术乡建话语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当代艺术乡建的整体把握提供助益。



共同富裕研究





冯彦君,顾男飞:第三次分配视角下慈善法的模式转型与立法因应


分配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构成,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制度保障。由于初次分配受限于市场失灵、再分配受限于政府失灵,财富分配的公正性及理想态难以通过两次分配完全达致,以慈善为核心机制的第三次分配因而备受关注和期许,但其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的现实阻碍。为有效落实《慈善法》中“共享发展成果”的立法目标,应明晰其定位,转变扶贫济困的传统模式,确立高效分配的现代模式,落实公平要求。同时为发挥慈善法调整财富分配的作用,应转变强者行善的传统认知,有效扩展慈善的参与主体;完善慈善促进规则,并调整法律责任制度以增强监管力度;调适《慈善法》引导方向,促进资源更多向生产性和发展性领域投入,彰显第三次分配的可持续性和效率性。

曾鹏,魏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高质量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补齐后小康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加强相关理论议题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后小康时代的时代背景,厘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从理论、历史和实践3个方面梳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未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议题进行展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视角。





教育学研究





刘六生,杨天翠,时雨景:“澜湄合作”背景下中国与湄公河国家跨境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跨境高等教育有助于澜湄合作提质升级,对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有重要意义。当前,湄公河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日益扩大,合作办学项目逐渐增多、合作机构形式多样,澜湄跨境高等教育具备较好的合作基础与条件。然而,由于合作中顶层设计不足、教育供需信息不畅、区域合作规范不够完善,导致参与主体合力不强、合作结构有待优化,合作质量亟待提升。中国应充分发挥澜湄合作机制,引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厘清合作的战略定位,精准对接各国需求;明晰合作重点,协同落实合作方案;强化战略保障,健全合作信息平台与制度体系建设,进而深化跨境高等教育合作,促进澜湄区域融合发展。

李芳:“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问题与突破


“双减”政策重塑了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地位,形塑了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减法思维”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的良性循环路径。然而学校教育提质增效在实践中尚面临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脱节,课后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与质量不高,考试功能弱化等挑战。破解学校教育提质增效上述掣肘,应加强制度创新,以“多主体协同、全领域治理”政策体系为引领,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优化教师专业成长机制,驱动人才供给;以建立质量导向的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长效机制,提升育人效能;以凸显学生发展性的评价机制,用好考试诊断功能;以健全应用为王的教育数字化运行机制,促进技术赋能。

李慕:当代社会错误思潮影响青年学生的内在逻辑及其应对策略

作为“前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内在着谋求话语权、支配个人、争夺青年的意识形态渴望,总是力求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命样式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商品拜物教等当代社会错误思潮,迎合社会心理、冒充社会良知,颠倒是非、捏造事实、虚无历史、解构意义、物化人格,是离心离德、分化惑乱青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力量,容易造成信念动摇和意识形态污染。揭穿这些错误的当代社会思潮影响支配青年的心理逻辑、认知逻辑和生命逻辑,有助于破解其在引导青年“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怎么思考”以及“为谁而活”“怎样去活”,揭穿其为了引导青年进行这种关注、思考和追求而“预设了什么”“虚构了什么”,防止其主导社会舆论、煽动社会心理、扰乱社会认知、宰治生命范式。这就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地批判社会错误思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丰富青年精神世界,引导青年学生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THE END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版面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唯一投稿途径为云南师范大学官网学报编辑部:


https://xbbjb.ynnu.edu.cn/CN/ynnu/home.shtml。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