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上好"中华文化与传播"这门课?

赵长征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1-12-26

“中华文化与传播”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必修课之一。在最近这些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中华文化本体知识基础并不太好,需要系统地加以提高。下面我来和大家谈谈,怎么样才能上好“中华文化与传播”这门课。


1

努力学习文化本体知识


学习文化本体知识的重要性,对于教师和学生是同样适用的。尤其是对于要开设这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师来说,更是有很高的要求。在教师的一切素质中,文化本体知识是基础,这是第一位的。只有掌握了丰富扎实的文化知识,才有可能讲好这门课。至于具体的教学技巧,则是第二位的东西了。


有一些教师分不清这门研究生课和外国语言生的文化课的区别,还像对待语言生那样对研究生讲课,结果研究生感到讲得太浅,没有收获,或感到老师在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本人知识素养不足,“存货”有限,只是硬着头皮勉强上阵而已。有了教材,也往往只会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是喂不饱学生的。


既然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教师的文化知识应该达到的广度和深度都要远远超出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如果要教给学生1,教师至少要懂得10。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对这门课整体框架的把握,保证讲授内容的准确性,和控制课堂的自信心,才能更胸有成竹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类文化问题。


拓展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阅读积累很重要。《中华文化与传播》的每一章后,都附有“延伸阅读”的参考书目,书的最后也列有“主要参考文献”,可供老师们参考阅读。当然这些参考书目的数量还是很有限的,老师们可以自己做更深度的阅读和研究。

(选自《中华文化与传播》 第一章 中华文化的总体风貌)


具体来说,“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的教师应该怎样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呢?


(一)要重点学习那些对外汉语专业最经常遇到的文化问题,有针对性地下功夫。如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儒家、道家、汉地佛教等),中国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以及一些敏感问题的来龙去脉,等等。地理、历史要熟,这是理解其他问题的基础。


(二)要阅读好版本、好出版社的古文原典和学术名著,打牢根基,不要满足于看几篇通俗浅显的介绍文章


(三)除了书本阅读,还要关心时事,了解国内外的新闻热点和最新变化,并探索其内在因果。



2

灵活制定教学计划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长处,以及对教学重点的不同理解,而班上学生的情况也各有不同。所以,我觉得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不必强求一致,而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来灵活处理。当然,灵活处理并不是说可以随意处理。教师应该多花时间思考整个课程的基本架构,找到教学重点,区别详略轻重,合理分配上课时间,等等。要确保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课上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


我个人的看法是,要集中课时讲若干个最重要的章节,讲深讲透,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不要撒胡椒面儿,各章节都蜻蜓点水地讲一点,浅尝辄止。面面俱到往往意味着面面不到。而一些没有讲到的章节,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之后在课堂上讨论。


如果班上都是中国学生,那么第二章“中国历史”或许就可以不讲了。但是如果班上研究生主要是外籍的,那么这一章不但要讲,可能还得重点讲。


对于讨论课,教师也得有充足的准备,不可掉以轻心。虽然主要是学生发言,但教师是总导演,要把握课堂的节奏和方向。有些学生聪明勤奋,阅读量大,知识面广,有可能超过教师的知识面。如果教师自己在讨论的问题上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就有可能掌控不了课堂节奏,甚至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造成尴尬的局面。

 

3

多举例,用多媒体手段上课


我们常说“深入浅出”。讲课要深入浅出,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举例。越是理论性强的部分,就越需要举例。关于“性善论”,孟子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看见小孩子要掉进井里面去,人都会有要去救这个孩子的本能冲动,以此来论证人性本善。庄子、韩非子,也都很善于举例,或用寓言故事来阐明自己的道理。


(选自《中华文化与传播》 第三章 哲学思想)


我们今天讲文化课,也要学习先贤们的这种优秀传统和成功经验。


比如在“中华文化的总体风貌”一章,说到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往往是“信而不虔”。我们有俗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中华文化与传播》,第14页)教师还可以再多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谈中庸,谈过犹不及、和而不同,谈乡愿,也都可以举例来说明。比如说有人喜欢运动,锻炼身体,但是运动过量反而会损坏身体,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父母关爱孩子,但是关爱过度就变成了溺爱,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也是过犹不及。孔子、孟子都很痛恨乡愿,也就是没有原则、四处讨好的老好人,我们也可以用文艺作品中,以及自己生活中遇见过的老好人来做例子,说明这些人实际上是败坏道德的。(《中华文化与传播》,第20页)


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非常直观地说明问题。比如我们讲“中国艺术”时,书法、绘画、音乐、建筑、园林、雕塑、戏曲等,无不可以用多媒体材料来加强学生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现在通过网络,可以搜集到许多有用的图片、音频和视频。也可以用拍照、扫描的办法把书籍上的图片和表格复制下来,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有些时候,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图表,还得教师本人费心制作了。


我们不建议在课堂上播放大段的音频、视频,这样太浪费时间,也显得教师有些敷衍了事。最多只播放片段就可以了。把相关的完整资料分享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去听去看。时间应该更多地用于教师的讲解部分。


4

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教材的内容做进一步生发,扩大学生的视野。不光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要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对于某些具体问题,课堂上无法全部展开的,可以提供参考书目,并告诉学生怎样搜寻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对于许多问题,不设标准答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见解。只要是按照学理,有观点、有论据、有合乎逻辑的论证,都应该鼓励。同时,教师要有能力回答学生的问题,指出学生的知识错误和思路中逻辑不够严密之处,并加以正确指引。所以,这门课不但可以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也可以训练他们的学术思维


每一章的末尾,都有“思考与讨论”,这些问题可供教师选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


思考题: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华文化的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中华文化与传播》,第23页)


教师不妨把问题再扩大一些,生发一下,引导学生从纯理论上来思考一下。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有多大?是决定性的吗?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多大?历史上,有些族群可以跳出自然环境的局限,创造出超越性的文明。那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种可能性都是一样多的吗?


这个宏大的问题,已经超出了中华文化的范围,而与整个人类的历史相关了。可以向学生推荐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让学生深入地阅读、思考。这样,就把学生的视野打开了,让他们可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人类文明,思考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


5

考核方式


“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的考核方式,老师们可能各有想法,不必强求一致。这里说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不建议用提交论文的方法考核。因为这门课覆盖面太广,文、史、哲、宗教、民俗、建筑、书画艺术等,这么多博大精深的大专业,任何一个小方向都可以写大论文。教师一个人的知识面有限,难以在所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素养和鉴别力。而现有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加之“中国知网”等网站又可以提供论文下载。如果学生抄袭,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去查重。所以,不建议让学生自己随意选题来提交论文。如果一定要用提交论文的方法,教师最好限定某几个论题,或规定读某几种书,让学生写读书报告。划定好了范围,也就比较好评分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办法,是闭卷考试。考试范围就是教材的内容。考试是个笨办法,但是有时笨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学生是否努力复习了,基础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一考就考出来了,高下立判。另外,平时布置小作业,或者让学生背诵一些古诗文名篇,也都是可以参考的计分方式。

 


总之,“中华文化与传播”这一课程,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是挑战,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机遇。我愿与同行们共勉,一起努力,把这门课建设好。



作者简介


赵长征,博士,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著有《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精解》(合著)、《中国文学专业汉语教程》等书,点校整理了朱熹《诗集传》,另发表论文十余篇。



拓展阅读

《中华文化与传播》是外研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系列教材·核心课教材”中的一本。《中华文化与传播》在把握中华文化总体风貌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其中的一些核心内容,如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等,力求帮助读者构建起对于中华文化整体结构的基本认识。《中华文化与传播》还专门设置了“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对外文化传播”两章,以突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特色,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强职业使命感,并具体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


图书咨询:chinese@fltrp.com

订购咨询:guojiajia@fltrp.com

海外订购:86-10-88819938

版权贸易:international@fltrp.com

 

当当、京东、亚马逊等各大网点均有销售。





编辑 | 吴晓静 刘希

美术编辑 | 张敢当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图书信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