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op2法学本硕的国考证监会备考经验和求职心得:无穷的选择,无尽的远方

明法上岸学员 青法在线 2023-09-28


编者按:每年上岸证监系统的法律人不少,但是上岸会机关的人寥寥无几,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即使在北京鼎鼎有名的清华、北大、人大和中国政法这四所学校,能够上岸会机关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稀缺性,是在公开场合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有价值的分享,建议收藏后阅读五遍以上。


个人背景:法学类top2本硕,上岸证监会机关。



目  录

一、秋招:明确就业导向,提前做好规划

二、选岗:结合自身优势,合理选取岗位

三、笔试:提升做题速度,熟记专业知识

四、面试:聚焦岗位特色,勤于开口练习

一、秋招:明确就业导向,提前做好规划


跟很多人想的不同,事实上法学专业的出路是非常广泛的。大体上,律所,企业法务,公务员/选调生三分天下;但是,身边也有不少同学跨界选择券商前台、互联网运营、银行管培生等与法律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路径。因此,面临“无尽的远方”和“无穷的选择”,提前结合自身情况做好就业规划,格外重要。


如果是还在读本科二三年级的师弟师妹,建议可以多多关注各类实习信息,广泛参与各种各样的实习,会对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有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如果是已经面临秋招季的同学,可以考虑关注一些求职类信息的公众号(推荐两个我经常看的:Legal Road,晓央就业),有机会可以多跟在意向行业工作的师兄师姐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这种方式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也有助于对一些光鲜的title祛魅,从而更好结合自身情况,作出选择。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简单聊一下几类选择的特点和需要注意之处;当然,这些大多是我根据自己和身边师兄师姐、同学朋友的求职见闻所得出的一些个人看法,不构成就业建议,各位可谨慎参考。


律所:分为内所和外所,内所整体方差较大,红圈所,精品所,大所,各有所长。即便是红圈所,不同团队之间也往往有所差异(起薪、年终奖),因此很多时候不好说与外所孰优孰劣。部分精品所团队给的起薪不亚于圈所,但是,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往往与之成正比。整体来说,律所团队的办事风格、环境氛围不好一概而论,大多需要自己摸索适应。就笔者个人体会,一般流动性较大/每个季度都在招人的团队,如果不是做破产业务,往往就是团队氛围有些问题,这个需要看个人接受程度,建议向其他团队实习生或HR要一下前任实习生的微信,做好对团队的背调。另外,由于近两年疫情环境下实习的不确定性增加,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面对“鸽人”情况:有些实习生从暑假甚至更早开始实习,在春节后才被告知没有HC;加之春招机会明显偏少,因此影响了正常的求职进程。对此,给各位律所实习生的建议是,侧重“简历导向”做好手头工作,尽量争取多干能写在简历上的活;另外,实习之余要积极参加秋招,争取拿一些保底offer(国企、银行等不需要入职实习的岗位为宜),从而对冲经济环境带来的外部风险。


外所整体薪资水平较高,但倘若只有国内学习背景则上升路径有限。据笔者了解,纯本土法律背景的同学,一般会选择工作一段时间后出国读llm考bar,或者跳槽去内所。由于笔者没有在外所工作或实习的经验,这部分不再详述。


企业法务:大致上可以分为民企(互联网、房地产、快消、实业……)和国央企(银行、金融央企、垄断性行业央企、实业类央企……)。民企法务的发展空间,跟所在行业息息相关。例如,房地产企业法务一度被认为是生活和工作平衡的好选择,尤其在二线城市。但伴随行业政策的调整,一些校招层面的红利迅速萎缩。有意从事互联网法务的同学不在少数,但整体来说,法务部门校招规模较小。笔者之前实习的大厂,也更偏好从律所和监管机构挖人,自己培养的高职级人才较少。因此,需要结合岗位情况具体分析。整体上说,如果没有特别的机缘,直接去企业做法务,对有较强职业发展愿景或希望多赚钱的同学来说,可能会有些失望。


对于国企,具体的企业情况可以部分参考网上信息,或者找对应单位的师兄师姐咨询。在此推荐一个微信公众号“校招芝麻帮”,根据一些去央企国企的同学的反馈,薪资待遇部分的信息还是比较准确的。在秋招时,国企网申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建议提前花些时间,分版块整理个人信息,便于网申时直接粘贴。同时,可以做一个Excel表格,对投递岗位进度进行跟踪,防止后期投递过多忘记。同届的一个同学,秋招投递的企业据说近两百家,最后选择了一家很好的金融央企,真的佩服。另外,国企的笔试环节大多与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测部分重合度较高,所以国企与公务员同时准备者不少,秋招时常“以赛代练”。根据身边上岸同学的反馈,很多人在秋招时拿到了银行、国企的offer保底,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年后面试准备时的压力。


公务员:关于公务员和选调生的待遇、发展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可以说千差万别。具体情况不便详细回答,总的来说,相较于能考上的体制内岗位,应届生拿到的同难度层次的体制外工作offer,其薪资待遇通常更好。因此,有志于公务员岗位的同学,在进行求职排序时,通常把薪资放在靠后位次的,往往更关注单位层次和发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名校“选调热”“考公热”蔓延,很多原有的政策红利正在被飞速稀释,招录难度也大大提升。笔者曾报名江苏“名校优生”某省直岗位,最终的笔试成绩离考察分数线还差不少。以小窥大,可见竞争之激烈。因此,大家在选岗备考时,不妨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报考这个单位?”,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预期是什么?”之前跟师兄前辈交流时,有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事实上,任何一份工作都不可能让人真正“上岸”。因此,把公务员当做一份工作,同样需要从平台环境、内外部发展前景、薪资、福利待遇、落户解决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对于有志于报考部委公务员和北京选调的同学,可以关注两位知乎用户,“知一”和“内圣外王”,他们的一些回答和分享对我有很大启发。当然,如果有机会,尽量在选岗报考前与在意向单位工作的师兄师姐聊一聊,会有更大收获。


二、选岗:结合自身优势,合理选取岗位


就公务员考试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步工作,是选岗。无论是国考央选,还是地方选调,选岗都应该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力争做到“人岗相适”。尤其对有志于报考部委公务员的同学来说,“人岗匹配度高”在面试环节和差额考察(如有)环节是极为重要的。相信大部分明法学堂的关注者,即便最终没有上岸公务员,手上往往也有央企、律所等不错offer。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为了上岸而上岸”,而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合理选择报考岗位。而对还在念本科的同学来说,如果将来有志于从事公务员工作,最好在读书阶段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岗相适性”,在实习、学生工作、论文写作、社会实践等方面,要有选择性的弥补个人短板,锻造自身优势。而不是从大二大三就开始刷行测题。“公考热”之下,很多人试图通过提前备考时间来提升笔试成绩,事实上,以大部分名校在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保证基本复习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这是没有太大必要的;多多提升自己“说”和“写”的能力,是更为基本和重要的素质。


在选择岗位之前,首先应当复盘自身经历,问一问自己“这个岗位的要求是否与自己的简历有足够的适配性”?为此,第一,可以通过自己查看报考要求和限制条件来进行初步判断:例如,是否限制党员身份,是否有从业资格要求,是否有专业考试,是否有公文加试,是否有体测等。第二,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找到对应单位工作的前辈询问,具体打听一下用人司局的要求和偏好。如果做不到,也可以结合近几年来该用人司局的录用名单进行简单判断(包括是否格外偏好名校,是否偏好行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是否有十分明确的性别偏好),在报考时避开一些完全不符合的“雷区”。第三,关于岗位的工作强度和主要内容,在报考前最好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现在很多岗位压力大、任务重,实际上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还存在一些刻板印象的同学,应当尽快转变认识,对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切除不切实际的期望,也避免在这一个机会上耗费过多心力,导致心理压力过重。实际上,如果试图追求work life balance,相较于部委公务员,有很多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例如金融央企总部、部分实业类央企总部、政策行省分、部分新一线城市的地方城投等。建议秋招季前后,多跟身边亲友、师长、前辈交流沟通,包括多跑跑学校学院的就业部门,有些信息只在小范围流动,如果能够知道,后续的竞争压力要小不少.


在划定好可供选择的岗位后,要及时关注报名人数信息,但不建议过分比较人数,因为很多前期看上去报名偏少的岗位,最后一两天都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尽量以最高成绩进入面试,为后续争取主动权;因此无论报考比例多或少,都要严格训练,以自身潜力范围的上限来要求自己。


总的来说,“人岗适配”要求在报考前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取岗位;但大多在进入面试之后其重要性才会逐渐显现。因此,想要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后续环节,需要好好备考笔试。


三、笔试:提升做题速度,熟记专业知识


进行公务员笔试备考时,首先应充分了解报考岗位的具体要求。证监会系统的笔试,除常规国考副省级试卷外,还有分岗位的专业测试,在总成绩中各占50%。因此,专业科目笔试的备考十分重要。笔者就“行测”、“申论”、“法律岗专业科目”三部分,谈谈自己的备考路程和心得体会。


行测:笔者从7月份开始备考行测,第一轮主要是听课+做笔记。用的是粉笔980的系统课教材,没有特意挑选老师。因为同时还在实习,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听完了言语、逻辑、资料分析、数量关系几个板块的基础课程。八月后结束实习,开始用大块的时间分版块刷题,差不多持续了两个月。国庆之后,陆续有各地的选调考试、国企笔试,这段时间以赛代练,参加了浙江、江苏等地的选调笔试,也做了不少央企国企的笔试题,通过考试的反馈来有意识的查缺补弱,一直持续到12月国考笔试和京考笔试结束。最终,国考行测75+,京考行测83+,还算是不错的结果。常识部分,由于分值低且涉及范围广,不好准备,因此没有特意听常识课,基本上靠日常阅读公众号和刷粉笔app的常识类题目来掌握。同时,每次做过的卷子上的常识,以及后续准备申论时看到的一些材料,都要有意识的多记一些。笔者推荐的备考工具包括:微信公众号“小齐的公考常识”,“卜卜的公考课堂”,李梦圆常识歌,考研政治总结的时政课等。言语部分,由于笔者高中阶段语文成绩不错(高考130+),因此前期颇为自信,常常依赖“语感”做题。正确率时高时低,好的时候言语部分一题不错或者只错一两个,不好的时候言语正确率下探不到70%。因此,在后期笔者有意识每天抽时间训练言语题目,尤其是做真题。听课方面,笔者曾断断续续听过欣说言语、花生十三、郭熙言语等老师的课程。笔者个人感受,郭熙老师比较适合前期入门,即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听得比较明白;欣说言语的公众号做得很好,而且一些“偏、难、怪”的题目,老师讲的比较能让我信服,后期备考时间紧张时,常常利用零碎时间做一下公众号上的题目。言语部分整体上不算太难,在听课备考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并不断通过模拟考试的正确率,检验自己方法的合理性,不断提升做题速度。另外,言语部分考试时切忌纠结。很多人在两个看似差不多的选项上耗费超过30秒,反复琢磨、比较,最后可能还选了个错误的答案。事实上,面对这种正确性60%和40%差距的选项,建议不要耗费时间,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后随便选一个即可,不然很容易没时间做数资部分题目。逻辑判断部分,分为图形推理、类比推理、逻辑推理几个大类。笔者最头疼的是图推,最开始的时候,图推简直是要命般的存在,各种点线角面素,加上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计算、组合,每次做图推部分,正确率都很低,好几个题想不出来只能随便蒙上。后来做的多了,发现大部分时候的考点是比较固定的。图推不适合突击,是日积月累型,比较吃题量。推荐花生十三公众号的刷题板块,B站上也有一些讲解,可以多看几个,多总结一些固定的考点。图推听课不是重点,事实上,只要点一句这个题目的考点,谁都能把题目解出来。关键在于如何在考场上短时间内确定相应考点,这就需要平时多做题积累出来的敏感度,能够一眼认出差不多是在考察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再结合选项逐一排除即可。类比推理不太难,平时遇到做错的题目或不会的词组要积累下来,考试时力争拿满分。逻辑推理类题目,算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绝大部分题目不难,但遇到个别难题,真的花挺长时间也理不清。这部分比较建议把简单的题尽快做完;如果遇到比较难的题目,花一分钟还理不清晰,建议立马放弃。资料分析部分,整体上难度不大,大部分公式内容都是初高中阶段都学过的;但这部分最大的挑战是,怎样在25分钟左右确保正确率做完。有的公考老师甚至能保证一套题20分钟左右完成,这种真的很难。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一是熟能生巧,每天都要做题,两天不练速度就会明显变慢。其实每天不用做太多,两到三篇足以,不需要每天都做一整套题,但一定要对各种考察内容熟记于心,在考场上才能尽快完成。二是一定细心细心再细心,看清楚问的到底是什么,不千万算老半天才发现自己看错了,简直当场心梗。备考工具方面,公考齐麟团队在资料备考上做了非常多细致工作,公众号后台也可以免费get刷题集,打印出来后每天刷刷题,遇到不会的还能扫码听讲解,可以说非常良心。数量关系部分,说来惭愧,数量关系部分我每次都做不了几道题。最后国考的时候好像是做了一道,其他的都蒙B还是C了,因此没啥经验可以分享。只能说,大家尽量前面做快一点,数量能做几道是几道,剩下的看运气了。另外,有意备考浙江选调的同学,还是要好好抓一抓数量,因为这部分题量真的很大很大;如果只备考国考和京考,按照我上面说的,数量对行测整体影响没有很大。


申论:前期的申论备考基本都是“随缘复习”,我大概用了三五天听完了李梦圆老师的申论课,但自己去写的时候,还是比较抓瞎的。成绩大多在60上下徘徊。国考之前,我去上了一个短期的申论班,在知春路附近,是“津仕教育”主办的。算是花时间系统地提升了一下申论。当时上课的老师教了一些方法,跟平时差别还是蛮大的。例如,对于申论小题,我以往都是顶格写,恨不得标点符号都在格子外面,留下更多空间写更多的点。老师建议我们分段作答、最好空两格,让阅卷人看的更清楚;要尽量提炼观点,答题字数少一点,而不是分条越多越好等。总的来说,大家可以辩证批判地去学习,适合自己的就采纳,实在适应不了的可以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度,不用强求。


面对申论大作文,我的体会是,一定要认真读材料和题目要求。对国考副省级作文来说,一定是立意为先。语言、辞藻、书写等等,都是后续来锦上添花的。总的论点和三个基本分论点一定要抓清楚、想明白。同时,格式上不要过于拘泥死板,五段三分式是比较过时的,老师给出的模板范文,也要有参考的借鉴、吸收。平时,要尽量多看看真正的政论文是如何写作的。可以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和“半月谈”的微信公众号,有时间的时候就看看,既能了解时事,还能学习借鉴一些行文逻辑和方式,对我的申论备考启发很大。另外,可能的话,尽量一笔一划把每个字写清楚,不求漂亮,但应尽量整齐,书写影响第一观感。


关于备考工具,《申论的规矩》这本书很推荐,要自己把书里的真题跟着做一遍,大致了解基本答题思路。这本书优点是分题型讲的很明白,答案给的也不错。另外,近五年的国考、京考真题一定要自己练一遍,反复琢磨自己答的不好的地方,尤其要在材料和问法的对应上下功夫,没事就拿出来卷子看一看。题目不是做的越多越好,一定要珍惜真题,真正吃透了做过的题目,对申论部分的成长帮助很大。


法律岗专业科目:报考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需要参加专业科目考试,最后的笔试成绩按照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与专业科目考试成绩1:1的比例进行合成,即笔试成绩=行测*25%+申论*25%+专业科目*50%。因此,专业科目考试成绩占比重是非常高的,务必重视专业课的复习。专业科目笔试分为财金类、法律类、会计类或计算机类,考试时所有类型的题目都集合在一本试卷上,大家一定要找准自己的题目类型,并在答题卡上涂上相应的选项,不要误做了其他类别的题目。


关于法律岗专业科目的备考,强烈安利明法学堂两位老师推出的笔试法律类专业课。直到笔试出成绩,我都不知道明法学堂这个公众号,导致自己笔试专业课复习“西一榔头、东一棒槌”,走了很多弯路。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自己之前的备考过程。通过与上岸前辈的沟通,也看了一些经验贴,我明确了法律岗专业科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证券期货基础知识,二是法律专业知识。复习证券期货基础知识时,我基本上是对照考试大纲,参考证券、基金、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的教材,自己一点点整理。遇到不理解的部分,就上网查资料或问学金融的朋友。差不多整体复习一遍后,会拿着自己总结的知识点背诵。这个过程用了差不多一个月,效率马马虎虎。复习法律专业知识时,虽然大部分都是证券相关法律,但同时也有一些民商法、行政法、刑法等内容。题目整体上难度略低于法考(但从去年考试来看,有些多选和不定向选择的出题设置都在往更接近法考的难度发展),但知识考察面很广,大多数属于“背过肯定对”,但没背过就只能靠运气了。为此,我下回了备考法考时用的APP(觉晓法考),结合法条,开始利用零碎时间刷题。同时,我还对照各法规,将一些核心法规摘抄下来,然后就是反反复复的记忆、背诵。尤其是证券期货法律、公司企业法律等重点内容,更要翻来覆去多看几遍;像是刑诉、行政等部门法,虽然也会考察到,但整体分值占比偏低,因此需要结合自身备考时间安排,有针对性地分配个人精力。总的来说,考前一个月,一定要多抽出时间来背诵专业课,因为知识点真的太多太细致了,很多时候背了又忘,是非常正常的。因此,更要按照记忆曲线的规律,在考前反反复复看过加深印象。包括之前整理的各种材料、法条,在复习的过程不断精简,在考前最好再拿出来看看。我最后专业科目的成绩是67+,拉回了之前公共科目劣势的部分,相较之前付出的精力,这个成绩还算满意。相信有了专业课课程的助力,大家一定能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四、面试:聚焦岗位特色,勤于开口练习


证监会面试共25分钟,需作答五道题,包括两道结构化题目,三道专业类题目。市面上专门做证监会面试培训的机构不多,在确定进入面试后,我咨询了一些前辈,也搜集了一些经验贴。其中,常见的某公、某图被很多人吐槽,做做结构化部分的培训还能凑合,但专业课部分几乎是一塌糊涂。加之价格不便宜,因此我排除了报这类公考班的想法。后来,经人推荐了解到明法学堂公众号,简单了解基本培训内容后,我立马报名了明法学堂的面试课程。最终的结果也说明,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专业课部分的备考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月份出进面名单到三月初,这一阶段主要根据明法的课程安排,完成了证券法律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我大概花了十天时间,把《证券法修订要义》看了一遍,做了简单摘抄和笔记;接着,根据课程安排跟完全程课程,在原有的笔记基础上进行适当增添补充;然后,参加了明法组织的几次模拟面试,并根据复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背诵、记忆重点内容,同时,针对注册制改革、三公原则、虚假陈述司法解释等热点进行梳理。可以说,第一阶段的重心在于,一定把必备的基础知识掌握牢,三月份疫情加重,面试不断推迟,加之毕业论文的压力,因此一直没有好好抽空复习。大概从四月下旬起,我开始了第二阶段的专业课复习,这一阶段以总结政策、热点事件中的知识点为主,重点结合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资本市场热点事件,尤其与证券执法司法相关的部分,进行专门的整理和总结。例如,针对康美药业案,我从特别代表人诉讼、独立董事制度、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财务造假、虚假信披等几个角度,结合案件的基本情况和司法判决进行梳理总结。对其他突出的资本市场热点事件,也都进行了概要了解,尤其明确证监会对相关事件的表态和评论。平时看到相关文章,也会有意识吸收和借鉴一些分析的思路。在此,推荐大家关注“证券时报”和“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两个微信公众号,当然,也包括“证监会发布”公众号和证监会官网“新闻发布-证监会要闻”板块,可以以此了解近期的资本市场热点事件。在看到相关事件时,要想一想与法律工作有何联系,与我们的新证券法有什么关系,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深入思考一下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出题,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作答等等。


结构化部分的准备,相对于专业课来说比较简单。结构化,尤其综合分析类题目,要想答得出彩,很考验考生积累;但想答得中规中矩不失分,其实经过常规的准备后是不难的。因此,我先是在B站上听了一些免费的结构化面试课程,能够基本辨析几类题型,对常见的题型作答方式有了基本认识。接下来,我报了一个一对一的线上面试课,跟一位老师上了五次课,每次两小时,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综合分析”和“人际关系”部分题目的作答水平。这也是近些年常考的结构化题型。作答综合分析题,掌握基本答题思路是最基础的,想要答得好,重点在于对时事热点的积累,平时要多关心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重要事件,多阅读相关的评论文章,也可以多和朋友同学讨论,不断提升各个维度知识的丰富性,在答题时“言之有物”。作答人际关系题,要好好整理过去几年常考的关系类题目,对上级、同事、同学、下属、群众、监管对象等相关题目进行类型化总结,把握一些基本的处理原则。人际关系题的目的是综合考验一个人的情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对考生的要求,是既要有基本的原则性,也要有妥善处理各类关系的能力,因此,最好不要答得太过于“套路化”,也不用背太多所谓“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同时,将自己处理问题的态度能力展示出来,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关于面试的练习,我没有报考线下班,但我觉得,有可以一起进行考试模拟的考友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一个人闷头练,有很多问题是自己发现不了的。例如,和一位考友练习时,她就指出了我的很多小问题:语气词太多、作答时间过于拖沓、语意经常重复等,可以说一针见血,这是我自己很难短时间发现的。总的来说,我认为作答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要,既要有真诚的交流感,又要尽量积累一些官方语言用词。只真实,高度有所欠缺;只有名言警句,显得虚伪漂浮。因此最好在二者之间找到微妙平衡。力争做到在总括上有高度,在解释落实上又能接地气,个人觉得这样的效果会很好。平时积累方面,比较推荐以下几个途径:新闻联播(我当时听的喜马拉雅音频,如果懒得听可直接看找文字版看),微信公众号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求是网、RUC新安书院等。有些好词好句,可以摘抄下来,平时多读读背背。


总的来说,面试准备一定要注意“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备考时应结合岗位特色,进行专业知识的多积累、多总结。平时,可以和考友搭伙练习,来发现自己难以发觉的不良习惯,尽量逼着自己多说话、多练习。到了考场上,才能从容不迫,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优质笔记&专业咨询

请点击青苗法鸣小程序

青法在线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


秉承“有问题,就搜青法在线”理念。从专业学习、考试升学经验,到比赛训练、项目申报,再到求职经验、职场心得,全方位带动青年学人发挥“传帮带”作用。诚请大家惠赐优稿!

1.长期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 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


2.优质选题:研究生选导师经验;

课题申报、结项经验;

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等经验;

实习投递经验、工作心得;

毕业生选调、考公、律所/央企求职、面试经验;

就业形势与职场新人思考感悟;

保研夏令营、九推备战经验;考研公共课高分备考经验;考研保研数据及案例分析;出国留学申请、就读心得体会;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期末考试逸闻趣事;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习方法。


赐稿邮箱:qmfmbjb@163.com。稿酬等详情信息请见:提升稿酬,期待您的优秀作品




本文责编 ✎ 稻壳豚

本期编辑 ✎ Lily



推荐阅读


法学专业遇冷?用高考录取分数告诉你答案!

考研刑法,46所院校近4年招录情况一览(附经验贴)

考研民商法,43所院校近4年招录数据一览

法学考公要选好路、走好路

2022年53所院校法律硕士考研招录情况

如何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Top竞赛中榜上有名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