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李庄,位于宜宾下游、长江南岸的一座小小古镇。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在抗日战争期间,这座古镇是与成都、重庆、昆明齐名的“四大文化中心”。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学术教育机构学者、师生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地区迁徙。


1940年,因战事趋紧,同济大学师生迁往川南古镇李庄,继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先后辗转而来,一时间,众多一流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这个被傅斯年称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永、巫宝三、梁方仲、陶孟和、李济、李方桂、凌纯声、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这批学者,行色匆匆,出没李庄乡间泥泞;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他们穷且弥坚、守望相助、薪传火播;他们不蹚政治浑水,不依附权势,捍卫学术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寂寂无名的李庄在抗战时期安放了一张书桌,让它在这段历史的切片中群星闪烁。文化不灭,中国不亡,那时的李庄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



《发现李庄》作者岱峻说:“李庄,不再是一个地理意义的小山村,是衣冠南渡、文化抗战的重要场域;是一大批学人一大批学术成果的汇聚地;今日学界仍在传承其学脉和精神,仍在吸吮“李庄”的隔代或异代养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懂李庄也是读懂中国。


可惜的是,虽然如今李庄已经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区,许多人到这里拍照、打卡,但当年发生在李庄的那些传奇的历史故事,仍然不像抗战中的成都、重庆、昆明那样为大多数国人所熟知。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岱峻《发现李庄》三部曲+岳南《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再现艰危岁月大师群体沉默而光荣的历程。


◎《发现李庄》三部曲——不可多得的资料文本,再现历史的复杂与丰富


这套书基于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收集与梳理,以及对于相关学人后人、亲友的第一手访谈资料叙写而成。作者岱峻重视田野调查,注重口述史的采集。作品资料全面、考证准确,细节丰富,图文并茂,既有学术价值、文献价值,也情感鲜活、呼之欲出,是了解那个时代这些学人不可多得的资料文本。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被巧妙地勾连起来,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那时的先生》——《南渡北归》的先声之作,重温一代学人的勇毅与温情


本书是岳南《南渡北归》的先声之作,作品以纪实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畅的笔墨,全景再现了在中国艰危的六年,在李庄的学者们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学术历程,再现一代学人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勇毅与温情。书中还对“研究院吃人事件”等史事做了细致探查,兼述李庄镇传奇历史、风土人情和当地官僚、士绅在抗战前后不同的人生命运,对多年被掩蔽的人物与事件做了详细的披露,读来令人感怀忆往、嗟叹不已。


◎作者亲笔签名/钤印,适宜赠予友人或珍藏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写道:“最理想的藏书,是有作者的签名或题词,或者曾经被名流占用、使用并留有印迹的书籍。”先知书店有幸获得:岱峻《发现李庄》三部曲全签名版,岳南《那时的先生》签名+钤印版,数量有限,特别适宜赠予友人或珍藏。


李庄,中国文化版图不该被忘却的一页。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一场声势浩大的永别,读完泪流满面!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卷不过、躺不平、润不走,我们该如何安顿自己这一生?

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哈耶克的十大思想

惨!小蒋市长又被骂得狗血淋头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无删版)

再多的康熙,也无法让民众走出愚昧

阿城:李白时代的古代文人,是不喝我们现在这种白酒的

李筠:中世纪不是一片黑暗,它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