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世博有缘》(连载6)出谋划策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音频



正文

各国政府根据什么来决定其投票立场?申办国与国展局成员国的双边关系固然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申办国本身的条件。国展局大会的四次陈述就是为申办国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每个国家有30分钟的时间来介绍其举办世博会的理念、主题、园区的设计、招展的优惠条件等。

这30分钟怎么充分利用?怎样才能吸引听众?现在有了多媒体设备,各国的陈述都做得有声有色,活泼生动。“陈述”一词已经“名不副实”,因为在30分钟里,真正的陈述可能只占一半的时间,其他时间有电影,形象地介绍申办国的条件;有小型歌舞表演,展示申办国的文化;也有短剧,让几个年轻人在台上对话,宣传申办国的优势……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0分钟陈述内容的设计需要艺术,各种形式如何穿插、占几分钟、什么是高潮、什么是重点,都必须考虑到,使得陈述既内容充实,又有条不紊。

回国助力申博

2002年7月的131次大会是第三次陈述,在四次陈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大多数国家在大会后两三个月要决定投票态度。申办国在131次大会上的表现对他们会有影响。为了了解国内对131次大会的准备情况,以便加强前后方的配合,我特意把一年一度回国述职休假的时间安排在5月份。

大使回国述职兼休假的时间是一个月,我每次回国总是忙忙碌碌,马不停蹄:要参加一周学习班,听各部委对国内政治、经济、安全等形势的介绍;向外交部等各有关部委的领导汇报工作,接受指示;到有关省市参观,了解中法合作的情况……

审查申博宣传片

5月10日中午,我和施燕华乘飞机到上海,吃完午饭立即驱车去上海市政府开会。从衡山宾馆到市政府不算远,但是路上车辆拥堵,停停走走。一路上陪同人员不断接电话,我听到他手机里传来焦急的声音:“到哪里了?”“市领导都到了,等你们呢!”唉,这路已经够宽的了,怎么有这么多车呢?幸好我们的车装有警笛,司机不断鸣警笛开路,有时还能起点作用。

到达市政府时已过预定的开会时间3点,我们下了车就大步流星地直奔会场。

市政府大楼一间大会议室里,围着长方形的会议桌坐满了人,除上海市领导和负责申办的领导外,有特地从北京来开会的贸促会、外交部等单位的领导。靠墙的椅子上还坐了一圈工作人员,人们在小声地交谈,会场的气氛有点像电影里的作战室,只是墙上没有大地图。

我和施燕华在桌旁的两张空椅子上坐下,市领导立即宣布开会。他三言两语,讲了会议的目的后,便让大家审查准备在131次大会上放的两部电影片。

第一部影片的主线是介绍国展局考察团对上海的考察,5分钟的影片,有不少是各级领导会见考察团的镜头。影片重点在于考察团在上海与中国领导人、官员、企业界、群众的交流,以考察团为主,同时也体现上海的多元文化。

第二部影片用虚拟仿真技术,介绍世博会场馆设计和布局,展示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一边看影片,一边在思考:陈述时间一共只有30分钟,两部影片就要占10分钟,不好好利用,很可惜。要让这30分钟取得最佳效果,影片内容必须高度浓缩,信息明确。

第一部影片应传递什么信息?以什么为主线?我觉得我们的陈述不需要去谈考察团怎么样,也无必要去赞扬考察团,否则有讨好之嫌。重要的是介绍自己,突出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法相比的。应该把第一部影片用来介绍上海的变化。这意味着影片要重新制作。

坦率直言 重拍宣传片

5月10日离131次大会只有52天的时间,这两部影片显然已经经过很多领导审查了。现在提意见是否为时已晚?让人为难。推翻这两部影片,重新制作会给具体工作人员增加极大的负担,时间上允许吗?究竟要不要坦率地提出我的意见?我心里很矛盾。

我同坐在旁边的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商量,征求他的意见。他支持我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会议主席看到我与王副部长交头接耳,猜想我一定有看法,于是就点名让我发言。我直率地说,看了之后不太满意。我心想,把两部影片全部推翻,未免太“残酷”,必须抓主要矛盾。于是我主要谈了对第一部片子的看法。

我说,这部片子的对象是出席131次大会的各国代表,目的是要说服他们投票支持中国上海举办世博会,其内容一要突出上海的变化,上海主办世博会的能力;二要说明举办世博会不仅对上海、对中国有好处,对世界也有好处。但影片只说明了对上海、对中国的好处,而没有说明对世界有什么好处,这样怎么能说服人家投你的票呢?

上钢三厂烟囱

市领导到破旧的老房子看望居民

我脑子里出现了上钢三厂的大烟囱,便提议在影片中增加上海市领导到居民楼与群众交谈的镜头,让观众看到世博会规划中拟改造的居民区,以及居民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形象的语言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我的发言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同志都大胆地提出了各种意见,思路明确了,市领导当场决定:第一部影片要重拍,第二部影片取消。

参加131次会议的总体设想

中国主办世博会对世界有什么好处?首先是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好处?在讨论市领导在131次大会上的讲话内容时,两点内容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如果上海主办2010年世博会,将会有6000多万人参观;

二、中国政府将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使他们能参加上海世博会。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盛况

上海世博会究竟能吸引多少人参观?只有6000多万?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最后统计是6500万观众,打破了1964年纽约世博会保持的世界纪录。但是1970年后多数是专业性的世博会,参加人数在2000万上下。世界进入21世纪,人们期待通过一次盛大的世博会振兴世博事业,这对进一步推动各国之间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建立和谐世界会有积极作用。

比起其他申办国,上海在预期观众人数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集,交通发达。世博会的主要观众来自主办国,在上海办世博会,光国内观众就可能超过6000万,加上中国经济对外商的吸引力,外国参观的人也不会少,难道我们不能打破大阪的纪录?我请上海的同志再估算一遍。后来他们根据每年到上海旅游人数的增长率,算出 2010年参观世博会人数至少可达到7000万。

要使世博会真正具有“普遍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必不可少。但是大部分非洲国家没有经济能力到上海来办展览。他们的参与一般都靠主办国的援助。徐匡迪市长已经承诺要给他们援助,新市长不但应重申,而且应该更具体。有了具体数字才能使发展中国家放心。我们能否拿出具体数字?

经过各部门的协商研究,决定宣布给发展中国家1亿美元的援助,用于他们参展的全部费用。

7000万参观人数和1亿美元援助成为上海市长在131次大会上陈述的亮点。数字是最能说服人的。

上海在宣传片和演出的结尾都用一句话来结束:“上海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中文很好,富有诗意,但译成外文却又长又别扭。中国文化比较含蓄、抽象,西方文化则比较注重功利,比较直截了当。我觉得应该照顾到外国人的理解水平,作为结束语,必须简短、响亮、易记。我提议用“RENDEZ-VOUS A SHANGHAI EN 2010!”(2010年相约在上海!)作为结束语,意思也很明确,既包含我们的希望,要求成员国投我们一票,又表明我们对取胜很有信心。

共同的目标,民主的讨论,最能集中大家的智慧。3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会议结束时,大家都很高兴,因为对中国代表团参加131次会议总的设想定下来了,心里踏实了,再苦再累也值得。



- 未完待续 -

文字 | 《我与世博有缘》吴建民、施燕华著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 阅读前文 /


01

 三个“第一”

02

中国第一次世博会举办地——丁家桥

03

上海的最后一根大烟囱

04

申博的外围战

05

申博形势严峻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与世博有缘》(连载6)出谋划策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