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学:教学法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 学术研讨会精彩集锦(附限时回放及会议资料下载链接)

外研社国际汉语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2-09-13

2021年5月15日,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麦克米伦教育与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主办,《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期刊承办,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提供学术支持的“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学:教学法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中国、英国、美国、马来西亚、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教师近1500人报名参与本次研讨会。


点击海报查看研讨会详情


开幕致辞

主旨报告

专题论坛一

专题论坛二

滑动查看研讨会精彩瞬间



回放视频


研讨会回放视频已上线,您可于6月16日前点击下方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观看。


https://m.weishi100.com/mweb/series/?id=1271962


扫码观看研讨会回放


会议资料下载


扫码下方二维码或登录“外研社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网”(www.fltrp-clt.com搜索“学术研讨会”即可下载会议手册及专家发言PPT。


扫码下载会议资料
(推荐使用Google Chrome浏览器)



嘉宾精彩发言内容及问答

(按发言顺序)


分享嘉宾

文秋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产出导向法与国际中文教育


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遵循问题导向、理论驱动、有效实施、效果验证四个基本原则。创新教学方法的原则包括关心解决真问题,融合古今中外智慧,聚焦创新特色,增强国际理解度。创新层次包括技巧、程序、理论三个层次,在这些方面都可以进行创新。”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中的学习中心,是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有效学习的发生,以有效学习的发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以有效学习为中心,更能抓住教育的本质。课堂上老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这个中心不会始终如一,但是我们追求有效的学习,这个是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中的文化交流一定是多文化的交流。既包括中国的文化,也包括当地学习者的本土文化。双向的交流才能互相借鉴。”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中的关键能力包括六种能力,除了核心的语言能力之外,还有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这六种能力都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产出导向法的流程,首先要有整体驱动,驱动一定要有一个场景,包括目的、场合、受众、话题。然后让学生进行产出尝试,使其意识到不足,老师从而知道哪些方面是教学难点。促成阶段我们要把一个大的产出活动,分成很多微活动。每个微活动都包括‘驱动—促成—评价’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大的产出活动。最后做总体评价。”


Q&A


Q

汉语教学需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很多教学内容,您如何看待理论的体系性、细致性,以及实践中受制于教学进度而难以实现良好效果的这种冲突呢?

A

教学要以教学效果为考察标准,不能为了赶进度就不管有效学习是否能发生。我个人认为在有限时间内,学生能够学会多少就教多少。与其像撒胡椒面儿一样,每个点都草草地过一遍,当学生离开教室后,没有学会什么;不如挑选重要内容,少教一点,但保证效果,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再说,即便我们把书上所有内容都教一遍,学生也不一定都能学会。


Q

请问产出导向法与任务教学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

产出导向法与任务教学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学单位上,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单位,产出导向法以产出为单位。关于“任务”的定义也不同:Rod Ellis认为任务要具有意义,要有真实的交际需要,而且要依靠学习者自身的资源来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时学习者无需学习新语言,尽管他们可以从其他的渠道找到新的内容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但是任务的完成要靠学习者自己。另外,任务教学法有明确的交际效果,但没有明确的语言学习目标。而产出导向法的任务是个交际任务,学习者了解了这个任务后,教师一定要给他们提供系统的输入、帮助他来完成任务,而不是让学习者自己寻找输入。我们认为教师提供的输入会更加专业,更加系统,更有针对性。另外,教师提供输入,不是简单地把材料给学习者,而是引导学习者一步步地把产出任务完成。所以,产出导向法的任务是以产出为终极目标,但又是跟输入融合在一起的。任务教学法是以任务为目标,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合作等尽情发表自己的想法,这其中老师的作用发挥得不充分。


分享嘉宾

杜可歆

伦敦大学学院(UCL)教育学院孔子学院


中文学习动机最大化:数字时代的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英文发言)


“在远程教学环境下,保持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兼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学习内容对二语学习动机的长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MEP(中文培优)项目的学生每周学习8小时汉语,其中4小时课堂学习,4小时自学。强化学习保证了学习时间,为学习者创造了持续的语言环境。”

“来中国集中学习的机会对增强学习者动机有重要意义,在提高学习者汉语能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0年,通过组织线上夏令营,合作院校为学生们提供了极具创意的线上体验。”

“使用数字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打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掌握学习进展、展示语言能力,并通过共享作品等方式提高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掌控感。”


Q&A


Q

How to effectively support teachers to embrace E-learning in a very productive way? I do find sometimes I want to say a big "NO" to the technology due to less support (particularly for the language teaching aspect).

A

We had to do that when the schools are shut. The question is how to ensure they carry on with that even when the schools are open. Because it hasn't been quite long enough, so you can just flip back to what it was like before whether it is in universities or schools. So the main things we could do to support them, what we do in the IOE, is to encourage the use of online classroom so that the students could carry on using and having the abil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teachers outside the classroom, submit works, share things and gradually develop the digital side of insight. But in schools, it has to go alongside other subjects. You can't just expect the languages only to take the lead. But the languages have led themselves very well, too.


分享嘉宾

吴勇毅

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与基于内容的教学法(CBI)的契合


“培养既精通汉语又有专业特长的‘中文+X’或者‘X+中文’的复合型人才是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亟需,也是今后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世界各国对精通汉语且又有特定专业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普及化的汉语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层次,甚至高端的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结合技能培训进行职场汉语的教学,在这方面,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大学是大有可为的,也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基于内容的教学法(CBI)是一种‘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内容’既包括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内容或知识,也包括学生感兴趣的费学科内容与主题。”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说,学习有关于语言的知识强调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习得第二语言/外语,后者又反过来促进学科内容的掌握与深化。CBI是基于内容的教学,关注意义或内容的教学,也关注语言的使用/运用。”


“CBI以内容驱动,把语言作为内容学习的媒介和工具,让学生在专业内容和技术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使用专业汉语,获得语言的能力并进行有效的专业交流。”


Q&A


Q

能否请您谈谈基于CBI的教材编写设计?

A

其实基于CBI的教材编写设计,核心的问题是我们不要把语言作为主线,也就是说并不完全按照语言的所谓循序渐进的节奏推进,而是基于内容的主线安排课程。而内容的选择是基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科目,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语言调整的问题。我们现在做的China Study那套教材,K-12每个学年一册,基本上都是按照内容主线来做的,里面包括特别多的内容的活动和内容的表达,等等。在编写的时候,有一个麻烦的地方是对内容处理到何种程度,这个同样也要以学生的角度来看——某一个内容学生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分享嘉宾

朱勇

北京外国语大学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国际中文教育创新:

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海内外中文学习者的数量快速增长,但中文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用分离,学生学的多,会的少;二是高端人才少,学习者大多集中在初级阶段,成段表达能力弱。”


“产出导向法(POA)的教学顺序与传统方法不同,它的教学过程首先是产出驱动环节,学生在产出驱动环节通过交际场景的呈现,发现了自身差距,于是激发了学习动机。然后是输入促成环节,教师围绕产出任务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最后是产出评价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的评价,以评为学,刺激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POA目前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主要有教材编写(《新时代汉语口语》系列教材)和长时间、多轮次的教学实验。”


“POA实践创新遇到的问题:一是成段表达训练和交际的互动性训练之间的矛盾;二是评价的系统化呈现;三是限制性表达与自由化表达的矛盾;四是思维导图的系统性、层级性呈现问题。”


“POA教学法是一般性的,我们希望它的宏观性能够适用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的语言教学。POA实践创新的必要性和特殊性,是微观层面的。我们希望通过长时间、多轮次的探索,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为世界语言教学贡献中国学者的智慧。”


Q&A


Q

请问POA适用于什么样的对象?对学生的中文语言能力有没有要求?

A

POA在英语教育领域适用对象的起点高一些,适用于中、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但是这种观点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变化。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其实我们现在的《新时代汉语口语》第一册是属于准中级的水平。我刚才也讲到,汉语学习者呈金字塔状分布,塔基的学生是很多的,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说,我们还可能在目前的第一册之前再加一册,这一册对应的是初级水平。也就是说,我们认为POA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对学生语言水平的要求可以比英语教育领域的要求低一些,不过这个观点也需要我们在后面的实践中去验证。


Q

HSK的教材是否也可以运用POA?

A

HSK的不同级别对语言和完成任务能力的要求不同,低级别对成段表达的能力没有或不做太高要求。目前我们主要是在准中级、中级、高级阶段采用POA教学,效果显著。可以肯定的是,HSK的中、高级阶段完全可以使用POA理念。


Q

除了《新时代汉语口语》以外,目前有没有出版其他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的教材?

A

目前我们团队研发出版的以POA为指导理论的教材主要集中在中、高级口语这个阶段,其他技能和课型尚未涉及,也似乎没有看到其他团队有类似的教材出版。


Q

对于中、高级的同学,我在驱动环节出现了问题。同学们针对问题讨论了以后,虽然磕磕绊绊、不流利,但是基本上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所以经过课文语法的各种练习,他们会说:“老师,我们能谈点别的话题吗?”这感觉没有成功营造“饥饿感”。最后展示的部分是不是迁移到其他类似的话题,学生热情更高?或者像朱老师展示的一样,提供多样的任务完成类型,驱动环节是双人对话,产出环节做个演讲或调研报告。

A

您提到的“磕磕绊绊、不流利”,说明“饥饿感”或许已经产生,驱动目的基本达到。当然,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激励学生,以不断保持学习动机不会消减。动机的激发在各个环节都要做,不仅仅是驱动环节,在输入促成、评价等环节都需要做。话题的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在做教学实践时,一开始使用比较封闭的话题,目前正式和即将出版的教材,采用了更多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在拓展部分,我们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创设更丰富的内容,也利用教材中的平行话题,确保表达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分享嘉宾

丁安琪

华东师范大学


后方法时代的教学法创新


“后方法时代更关注教师和学习者的自主性,但仍需科学有效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指导,仍需对教学法的创新,创新主体是共同参与微创新的一线教师。”


教学法创新内容主要包含理念、过程、媒介三方面的创新。理念创新,如英国开放大学提出的玩耍式学习。过程创新,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提出的产出导向法学习。媒介创新,则将数字交互技术运用于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机会。”


教学法创新路径主要包含理论路径和技术路径。理论路径,即将教学理论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包含理论的学科内融入和跨学科融入。技术路径,即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包括基于人工智能、数据库、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的学习等。”


“教学法创新有两个特征。其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其二,以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学法的个性化。”



分享嘉宾

阚茜

英国开放大学


在线外语教学的挑战和机会


“社会认知理念认为,学习既是认知活动也是社会情感活动。语言学习要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力、社交互动力和对达到学习目标的责任感。”


“在线教学面临的挑战有很多,比如不能很好地捕捉到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形式的反馈;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机会较少;教学平台可能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故障;教师需要关注声音、影像、屏幕共享、聊天区、页面布局、分组讨论等多个方面,比较分散精力;教师的角色跟传统课堂不完全一样;不能保证学生在测试时无作弊行为等。”


在线教学给教师带来很多机遇,如提供了反转课堂、微课、语伴学习等新形式教学,可以用生动的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提供测评反馈,互动感更强,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测试形式,平台的数据记载和分析功能为教师的总结和反思带来了便利等。”


在线教学也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机遇,比如提供了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机会,带来了更多的互动、协作机会,平台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习者可以自主创造学习资源并分享给同伴,便于学习者和教师互相提供反馈。”


“课程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愉快体验,借鉴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重视现代科技给教学带来的机会。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减少学生焦虑、利用真实语料教学和培养就业技能。”


Q&A


Q

在华商务人士学习汉语,让他们进入社区,他们会觉得比较尴尬,有的时候还会比较排斥。有没有合适的方法鼓励他们去尝试?

A

这个是比较难,而且要看这个学生的程度。我觉得你可以事先做一些工作来让学生与社区建立关系,不要让学生直接去一个不认识任何人的社区做活动,之后再考虑这个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他想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就像我刚才说的,设计一个潜在的、跟这个学生比较相关的、对他有用的任务。比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接待代表团的项目日程表,这个学生回国之后再接待中国来的商务人员的时候,他可能就有用了。设计日程时,有些方面可以用中文表述出来并在班上做一个发言。这个日程表也要考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等。


Q

如何在非目的语环境中指导或者帮助学生寻找语伴?

A

最好与国外的某学校建立合作。


Q

语音在线测评的方法和标准是什么?与线下测评的有什么不同?

A

在线测评形式分形成性和总结性两种。前者让学生根据提示用在线工具自己录音,然后听自己的录音和标准录音。总结性测评跟线下没有什么区别。


分享嘉宾

虞莉

美国威廉大学


牛津导师制教学方式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结合——谈高年级课程设计新思路


虞莉老师的发言以课程《老上海,新上海》为例,提出了以体演文化教学法为理论指导,牛津导师制为具体教学方式的高年级课程设计新思路。


“‘专门领域课程’是高级跨学科课程设计的一个新思路,是用目的语传授的有关一个专门领域知识的外语课。”


“‘专门领域’不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性知识,也包括一些虽未上升到学术高度但仍有助于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某一专门领域中的主题。”


‘专门领域课程’往往以文化知识为主导,让学生在积累文化知识的同时习得与这些专门领域相关的语言技能。”


Q&A


Q

初级水平的学生在哪些条件下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教学方法(牛津导师制及体演文化教学法)?

A

牛津导师制教学法不适合初级水平,适用于高级水平。体演文化教学法非常适合初、中级水平的学生,对非华裔零起点的学生特别有效,华裔学生也适用。我今天谈的是高级阶段的教学,没谈初级,不过关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资料特别多,大家可以去搜一下。


Q

您的教学内容是团队设计还是完全由您设计?如果单独设计,教师的工作量看起来蛮大的,课时多的老师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您有什么建议吗?

A

关于这一课有关“上海”内容的课程设计,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出的理念是:我们的教学材料应该从课本变为文本了。我不是说绝对不要编写教材,初、中级阶段教材非常重要,但是到了高级、优级阶段,应该是从课本或教材的思路中跳出来,使用“文本”的观念教学,而且要把“文本”教学的理念传递给广大国际中文教师。如何去收集这些不同的文本资料呢?可以把一些纪录片、电影等放进教学大纲里。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教师要什么都要会。我的这门课,是我自己做了大量的阅读,把很多资料收集起来放进课程大纲。这对老师而言是很大的挑战,但也其乐无穷,我在这个过程中对“上海学”整个学科有了很多了解,这很有意义。

Q

如果是100以上的班级容量,如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又不挫伤低水平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高水平学生觉得这堂课有收获?

A

100以上的班级容量,指的是一个班有100名以上的学生吗?有学者做过研究,外语课堂,学生一般希望班级人数在10到20人之间;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理想的班级规模是20人以下,美国现代外语协会推荐的外语课堂规模是15人以下,但是很多美国高校也做不到,大多数公立学校一个外语班在25人到30人。在威廉大学,我们的中文项目一般把班级人数限定在12人以下,超过12人就会再开一班,而且越到高级水平,开的班得更小。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高级与优秀级的外语课最好是一对一地上课。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高级水平“一对二”有的时候会比“一对一”更有效,这也是我的报告中说到的“牛津导师制”的做法。当然,我知道私立大学的教学资源相对丰富,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个条件。但是其实即使在威廉大学,我们也是要经常与我们的上级领导沟通、协商,给他们解释外语教学的困难,努力争取资源,才能开出小班的。如果真是迫不得已得教100以上的班容量,我作为老师首先要做的是与领导商量,希望领导能够了解这么多的学生学习外语,而且是水平不同的学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


外语教学是一个需要资源投入的事业,如果我们真正希望学生能够开口说、动笔写、有高质量的“输出”,那么投入教学资源是必须的。100以上学生的一个班怎么可能真正上好外语课?如果光是听老师讲课满堂灌,而学生没有机会输出,没有得到老师的及时纠错,学生的口语以及写作是不可能有很快的进步的。当然领导可能回答,我们的资源不够,你是老师,你自己想办法。如果争取不来教学资源的话,那么只能“因地制宜”了。要兼顾这么多学生,老师首先得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这对老师来说也是很大的工作量,然后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上课的时候做一些小组活动,然后挑几个小组上来做报告或者表演。另外的做法可以分大小班,大班100人一起以老师带讲为主,小班25人一个班,老师带演练。当然我不知道这位提问的老师每周课时是多少,教学环境如何,学生的年龄是多大,这都得因地制宜由老师创造性地去做课程设计,来达到小班教学的目的。如果有领导/课程负责人在看这个问答,那么我真诚地希望他们能够考虑如何为老师们创造条件可以教20人左右的一个班。其实小班教学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并且提高学生想继续学的积极性,虽然投入高,但产出也高,最终还是划得来的。如果我们真的要把外语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做而不是光来应付,那么小班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标杆。


分享嘉宾

寇优

伦敦大学学院 IOE

中小学孔子学院


英国中文教学中学生的差异化对教学成绩的影响


“学生的差异化分为短期差异化和长期差异化。短期差异化可以忽略,长期差异化(学习方法、学生认知程度、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需求、特殊学习需求的差异化)需要处理。”


“可以采用适当包容灵活的学习节奏、创造更多的协同学习机会、设计渐进式任务、兼容多媒体教学资源、调整教学语言、采用可变的衡量教学成果、持续评估学生的差异性等方法处理课堂中的学习差异化。”


“可以运用有规律地测评、学生自我评估、长期观察、老师定期反馈等方法,衡量注重差异化教学是否有效。”


Q&A


Q

在学习新课后,巩固以前所学知识的方法除了presentation(口头报告),还有什么可采用的方法?

A

在小学和中学,我们学完新词一般会及时进行听、说、读、写4个技能的练习。听,我们会听一些录音,然后设计一些问题;说,可能是两个学生之间或者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练习。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练习的时候,其他的学生要做什么。我们同样会给其他学生安排一些任务。比如说,我和一个学生在做对话的时候,我会让其他学生也认真关注我们的对话内容——我们对话中提到的时间、活动等。这样其他的学生也能够同时进行听、说训练。阅读和写作,学生完成写作以后,一定要互相阅读来进行提高。


练习中我们要重视反馈。也就是说,如果你让学生做了一个听力练习,那你要帮学生检查答案。如果有学生的答案错了,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才能正确理解?需不需要重听?师生间互相的反馈是很重要的。写作也是这样。学生之间的互评是非常初级的,即使到了九年级,15岁的学生可能两个人互评以后还是满篇错字,学生互相之间根本没有看出来,需要教师再进一步给反馈,反馈以后学生拿回去重新写,写完以后再交上来,学生之间再互评,这样学生可以看到对方和自己的比较好的作文版本,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会有进步的。


总的来说,听、说、读、写都是有很多练习活动的。听、说练习可以用interview(采访)的形式,教师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然后互相采访。写作可能需要教师给出固定的话题让学生练习。


Q

如何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A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们认为中学和小学的学生都可以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前提是我们要告诉学生怎么评估。小学生的自我评估方式可以比较简单。比如,今天学了5个词,可以告诉学生:如果你能把这5个词都背出来的话,请举手或者在纸上写出来。这是对小学生来说最直观的一种方式。对小学高年级(5、6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5句话来形容自己——你的名字,你的年龄,你喜欢什么,你不喜欢什么,你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等。到了中学,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90字的、包含4个要点的作文。如果一个学生只写了3点,要关注他没写出来的是哪个要点,并且问他没写出这个要点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说是因为某个字词不会写,那就让他去练字。测评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教师知道学生的程度,更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知道如何提升。测评是要经常进行的,课上可以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测评。非正式测评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简单的举手、写在纸上等,正式的测评就是实战的方式。


分享嘉宾

宣力

伦敦大学


线上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与

教学质量的提升


“受疫情影响,语言课程需要调整教学内容,重设教学节奏,选择教学平台以适应线上教学的要求,不过语言课还面临着诸多其他挑战。如何有效进行线上语言操练,如何保持与学生的高频度的积极互动,如何有效检测教学的效果,保证甚至提升教学质量,都是语言教师应积极思考应对的难题。”


“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积累的成功经验会对未来的混合型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效果的检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线上教学中的测试尤为重要。测试和备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成就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深化学习,还能优化师生、生生交流渠道。好的测试能够深度结合教学,发挥反拨效应。”


“除了阶段性、总结性的测试之外,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有意义的是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也叫进展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设计,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节奏,提升教学质量。”



发言嘉宾和部分与会观众合影

(左右滑动查看)



主办单位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年创办并主管,是一家以外语教育出版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出版机构。外研社以“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为使命,积极探索教育服务转型与数字化融合创新,每年以80多种语言出版类别丰富的图书和期刊,有力推动国际化布局与中外文化交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被国内媒体称为中国外语图书市场上“真正意义的产业领导者”,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出版改革与发展的缩影”。


麦克米伦教育

作为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公司,麦克米伦教育是全球领先的教育出版商之一,拥有170多年的出版经验,业务遍及全球。其语言学习、高等教育和学校业务致力于为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高等院校和数百万语言学习者提供各类优质的印刷和数字出版物。麦克米伦教育和外研社有近20年的伙伴关系,合作出版的《新标准英语》系列教材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中国的英语教育。《走遍中国》亦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交际法汉语学习教材。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由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共建,于2016年4月正式运营。作为首家由中国的出版机构与国外大学直接合作共建的孔子学院,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除了履行常规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等职能外,还在积极打造其出版特色,依托牛津国际出版中心和外研社的优势资源,力促中英文化的立体化交流与合作。



承办单位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期刊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共同承办的学术刊物。新编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6—9716,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718/H,季刊,16开,公开发行。



学术支持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简称“世汉学会”;英文名称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简称ISCLT),成立于1987年8月14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国际性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性民间学术团体,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秘书处设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11年10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更多活动


编辑 | 彭妙碧  万千惠  郭佳佳

美术编辑 | 黄思敏(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回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