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作翔: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界定、差异性及其解决[兰亭法共体评论十四]

2016-11-08 刘作翔 司法兰亭会


本稿经刘作翔老师审定。感谢刘老师授权“司法兰亭会”发布。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界定、差异性及其解决

——刘作翔教授在第三期“新开法共体论坛”的主题演讲及闭幕环节点评

主题演讲

今天来到南开大学,来到“新开法共体论坛”,和大家交流几个关于“法共体”的重要问题。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我们很早就有了学术探讨,那时就有不少争论。2002年在黑龙江举办过一次学术研讨会——是一个“法律共同体”的专题研讨会。这次会议在我看来,是中国法学法律界关于“法律共同体”第一次专题研讨会。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的问题是“法律共同体”的范围。我们现在熟悉的“法共体”有三大类群体——法官、检察官、律师。这就引来了争议,例如,立法者是不是法律职业者,就有争论;法学教授是不是法律职业者?还有中国存在的大量的从事法律出版、宣传的人是不是法律职业者?2002年开会时,有几位教授反驳我的观点,说立法者不是法律职业者,理由是他们是选任产生的。这一争论时间较长了,但一直没有解决。


最近,这个问题可以有深层次的讨论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议和文件,创造了一个新词——“法治工作队伍”,并对其做了一个界定,其范围包括了以下四种:(1)法治专门队伍,包括立法、执法、司法队伍;(2)法律服务队伍,包括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3)专门单独出来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指的是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的人员,包括涉外律师;(4)法学家队伍,指的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的高素质的、法学学科带头人、法学骨干教授队伍。

我发现,这一界定涉及了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学教育、研究等各个环节,但缺了一个,那就是法治新闻工作者。法制媒体,包括新闻媒体、纸媒、自媒体从业者,不能做法律职业者?这可能不能成立。

最近,还有一个更值得注意的、与此相关的第二个标志性进展。那就是去年(2015年)年底发布的《关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意见》。该《意见》也对法律职业的范围作了说明,但与四中全会“法治工作队伍”定义的范围,不完全一致。这个《意见》是去年12月20号前后发布的,其中专门有一段内容讲了国家法律统一资格考试的范围,界定了法律职业人员的范围是:指有共同的政治素质,专门从事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律教育研究的人员。我认为,把从事法律教育研究的人员加进来,有很大问题。当然,法官、检察官及政府部门中从事行政处罚的公务人员,应当有法律职业资格才行,这是没有问题的。

可见,从2000年初到现在,在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法律职业者”这个概念,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其实对“法共体”可以有两种理解:“法律共同体”与“法律职业共同体”。大家有时候把这两个概念视为一个,其实是有必要仔细界定的。因为,更为广义的“法共体”到底是由哪些人组成的,是需要我们界定清楚的前提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法共体”能不能建成,如何建成,重点要关注哪些方面。现在,“法共体”面临着不少质疑,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甚至不可能建成“法共体”。“新开法共体论坛”的主办方编辑、修订的《新开法共体手册》,将近年来关于法共体的争论性文章及评论,基本都囊括了,但这并不代表没有新的问题可以争论了,更不代表争论就停止了。

从当年对共同体的呼吁,到今天所谓的“撕裂”,我想我们有很多话要说。十多年后,对“法共体”进行检视,发现确有“撕裂”的一面。但是,“撕裤门”仅仅是法官和律师的个案关系的呈现,我们不能仅从一个案例就判断,“法共体”的建成,是不可能的。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法共体”不仅是一种可以实现的美好愿望,而且有许多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的问题。这个思考着眼于对法共体基本认识的层面的探讨。2012年,我们一个学术代表团到台湾参加一个学术论坛,主题就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当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当初谈论“法共体”有一个前提假设——那就是,法共体成员们有许多共同点:有共同的知识面、信仰、方法等,因而组成了“共同体”,同时,这个“共同体”面对社会问题又有共同的、相对一致的认识,但到了现在,这个假说和我们十多年来对法治实践的观察却有了一个很大的反差,也就是说:既然有这么多的共同点,为什么在全世界范围内,法律职业者又有那么多的不一样?不单单是律师和律师不一样,法官和法官也不一样,检察官和检察官也不一样。为什么?这就需要思考。

我的思考有两点:第一,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不排除会有利益因素的冲突。我不完全同意“利益共同体”的解释,任何共同体都有利益的因素在起作用,但这种解释与“法共体”的解释路径并不一致。之前我们说“屁股决定脑袋”,这种现象在我们中国存在。利益可能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也是我重点要说的,法共体其实有某种“虚假性”。如前所言,之前的假设性前提并不完全准确,即假设为这一共同体成员是有基本相同的理念、知识、阅历,但知识的训练、背景、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与程度、社会阅历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又导致了每个法律人所拥有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及认知角度,是不一样的,而我们过去假设这些是一样的。这是需要反思的。

因此,我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法共体”的差异性导致其在法律认知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要注意进行“差异化培养”。即对未来的法律人,在通识教育之后,更要重点进行差异化培养。

也就是说,最少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法学本科通识教育,最少囊括大学法学本科的14门必修课,这是基本的法学知识基础。第二个阶段,还要专门进行较长时间的特殊化培训。我们知道,立法工作者和法官、检察官、律师需要的知识,就很不一样,差异很大。如果再把法学家纳入,需要的知识和方法,就更不一样了。所以在通识化教育之后,更要注重对未来法律人及“法共体”成员的差异化教育和培养。

闭幕环节点评

检察院既是公诉人又是监督者。我认为检察院应当从监督者的角色中退出,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们对于检察院的理解和定位需要改变。之前的做法是否符合对检察院的应然定位、是否符合实践的要求,需要反思。

第二个问题,对于案件,例如,撕裤门案件,在对案情不做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发声,否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实际上,在律师或双方披露事件的过程中,所透露的一些细节事实,对我们了解案情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更应当注意他们反映出来的细节。这种事件之所以发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操作层面上不合理的因素。现在大家的讨论,案件之外的话说的太多,具有太多的主观性和个人性,不少情况下更会成为一种无限的夸大。



作者:刘作翔,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教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法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环球法律评论》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特殊学科“法社会学学科”主持人。

版式编辑:蔡胜宾,南开大学法学院2016级法律硕士。

录音整理:武亚芬,南开大学法学院2014级法律硕士;朱桐辉,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查阅公众号、微博“司法兰亭会”历史消息可获以下部分精彩,也可直接点开阅读:

【兰亭法共体评论系列】

一、车浩:三种意义上的法律共同体

二、周世博:关于构建法律共同体的两点思考

三、马浩源:从法律集合体到法律共同体:利益还是法律?

四、马浩源:律师转行做法官的进路和障碍

五、谢献卿:新春之际再次呼唤“法律共同体”

六、朱桐辉:“蒙冤者援助计划”的制度意义及期待

七、张小桂:司改背景下的法律人职业道德建设与从业资格考核完善

八、王子涵:公检法,别再“桃园三结义”

九、巴志:射向法官的子弹究竟杀死了谁?

十、巴志:论法律共同体建设与法律人职能对抗并行不悖、互助利益

一、蒋华林:律师也要为冤假错案负责?

十二、任潇亚:呼格墓志铭撰写一周年之际说司法理性

十三、张烜墚: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几点想法

【兰亭司法管理评论系列】

一、朱桐辉:数目字管理下的刑事诉讼

二、刘子睿:法官中立、消极、隔离、尊荣是法官安全的最佳之道

【兰亭司法评论系列】

一、王子涵:冤案是如何产生的?——评电影《即使这样我也不是咸猪手》

二、薛亚密:在“强奸之都”拿什么保护你?——评电影《印度的女儿》

三、武亚芬:性侵、谎言与有罪成见——评电影《狩猎》

四、朱桐辉:司法兰亭会升级原创宣言(修订)

五、朱桐辉:司法亲历、参与、访谈中的观察与辨别

六、李忠华:通过民众参与治理实现对腐败的零容忍

七、罗猛:论我国实行反腐“零容忍”的理由及路径

【兰亭法政评论系列】

一、李忠华:通过民众参与治理实现对腐败的零容忍

【法共体评论经典系列】

一、强世功:法律共同体宣言

二、申欣旺、强世功:再论法律共同体:超越与重构

三、徐显明: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思考

四、贺卫方: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的困难

五、刘桂明:法律共同体:不能只在梦里遥想

六、刘桂明:构建司法人员和律师的新型关系

七、张建伟:虚拟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八、张建伟:同侪尊重原则与良好司法氛围的培育

九、傅郁林:诚实信用:法律共同体的生存准则

十、李群星:法官与律师关系的回归与超越

十一、吴卫军、冯军:论法律共同体

十二、邹碧华:司法改革背景下,如何构建法律共同体

十三、鲍禄:法律共同体初论

十四、马荣: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分析——以徐州地区为蓝本

十五、胡祥甫: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新起点

十六、季卫东:我对法治中国的具体设计

十七、车浩:三种意义上的法律共同体

十八、卢学英:法律共同体

十九、程晓璐: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须消除门户偏见

二十、刘作翔: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意义

二十一、汪庆华:迷失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二十二、陈有西:法官、检察官、刑事律师,会有共同语言吗?

二十三、Huangwende:法律职业共同体,没有也罢

二十四、蒋惠岭:司法改革能否改出强有力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二十五、刘思达:职业化及其批判

二十六、江平:法律人的守与变

二十七、江平:我心目中的律师是何形象

三十、周永坤:夹板中的中国法律与法律人

三十一、方流芳:法律人为什么容易学坏

三十二、吴洪淇:城邦如何构建:变迁中国的法律职业解说

三十三、卞建林:解析审判中心视野下的诉审关系

三十四、夏锦文:法律职业化:一种怎样的法律职业样式——以司法现代化为视角的考察

三十五、朱国斌、伍华军:“法治人”:新型法律职业共同体

三十六、李曙光:法律职业共同体片论

三十七、黄太云: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新型律检关系

三十八、程金华:法律人从政--合理性及其验证

三十九、陈振铎:“死磕派”有无第三条道路?

四十、刘桂明:为什么法官与律师会打起来?

四十一、梁治平:法律职业共同体是否可能

四十二、贺卫方:法律职业共同体建构面临的四大障碍

四十三、蒋华林:“磕出”一个法治中国!——兼与王凤涛博士商榷

四十四、周东旭、单玉晓:律师与法官:双向旋转门


文人雅士,司法贤达,尽兴而来,赏雪煮茶,问道论法,或和或闲…


欢迎关注公众号——司法兰亭会(长按下方二维码)、微博——司法兰亭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